古代陶器:制陶工艺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陶器是用粘土或加少量细颗粒砂土为原料,用水调匀,利用其可塑性成型为坯体,干燥后,再施釉(或不施釉),经过600℃—1200℃的高温焙烧后,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产生了另一种具有哑音、不透明、吸水等特点的物质,称为陶质。其坯体可盛物,称为“陶器”。古代陶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据大量出土的陶器,按粘土所含成份及烧成温度不同,呈不同颜色的坯体。灰陶呈灰色或灰黑色的,灰陶又因陶土中掺细砂与不掺细砂,而成夹砂灰陶与泥质灰陶之别;红陶呈土红、砖红或褐红色,红陶因加有羼和料,经过800℃—1000℃原高温的氧化焰烧成,质细微坚硬。白陶用白色粘土烧成的;黑陶的表面漆黑光亮;硬陶为纯灰色,是指坯体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火候较高;彩陶在坯体上有红、黑、赭、白等彩绘图案。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印纹硬陶、铅釉陶、三彩陶和宜兴紫砂陶器。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8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已学会了制陶技术。制陶术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标志,作为人类文明伊始的第一个里程碑。原始社会的陶器,以其巨大的数量和精美的质量为我国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生活需要的本质联系的原理,器物造型的科学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辨证统一的原理。在原始陶器,尤其是彩陶装饰图案中包括着最基本的造型艺术的规律,如统一、变化、均衡、对称、节奏、韵律等等,无不反映出原始人的创造性智慧。他们不仅为原始造型艺术开了先河,也为今后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陶瓷匠师们在烧制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进一步创烧出原始瓷器,从此,陶与瓷分为两条并存的脉络,并肩向前发展。以后历代不断地创烧出新的陶器品种,并有大量的佳作传世。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源远流长,灿若星汉,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