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曲②

受难曲:以《新约》四福音书中耶酥受难事迹的经文为内容谱写的宗教歌曲,往往用于宗教仪式。约12世纪始,在复活节前一周期间吟咏的素歌(即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祈祷歌曲),可视为受难曲之溯源,它分为3个声部,由3人分别歌唱基督、福音师与群众或众唱段;至15世纪,众唱段歌词开始采用复调手法谱写,另两个声部仍用素歌;16世纪则以素歌为材料作为定旋律,用复调谱写整个歌词,为无伴奏复调受难曲;17、18世纪,作曲家将戏剧音乐原则应用于其中,产生了清唱剧式的受难曲。18世纪以后,极少有人涉及此种音乐体裁的创作。德国作曲家J.S.巴赫的《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为此类创作中的登峰造及之作。

为您推荐

十番锣鼓②

十番锣鼓:中国民间吹打乐乐种。历史上曾有过“十样锦”、“十不闲”、“鼓吹”、“十番”、“锣鼓”等称谓。流传于江苏南部及长江下游一带,苏州、无锡、常熟、宜兴等地尤为盛行。演奏形式分为“清锣鼓”(俗称“素锣鼓..

弥撒曲②

弥撒曲:狭义指天主教弥撒仪式中所唱的一套歌曲;广义上讲,包括作曲家创作、形式上超出教会仪式音乐的规范而成为艺术作品的弥撒曲。“弥撒”的名称来源于仪式最后的散席曲所唱歌词里的“mis”(散吧)。中世纪的早期弥撒..

随想曲②

随想曲:一种无一定结构限制、音乐内容随作曲家创作而呈相对宽泛自由的乐曲。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16~17世纪是以特定主题(有时更富于幻想性)为基础的形式自由的赋格性质的器乐曲。进入18世纪,不符合当..

安魂曲②

谐谑曲②

谐谑曲:原有“戏谑”之意,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用于声乐曲和器乐曲,音乐轻松活泼。18世纪后半叶,它取代小步舞曲,通常用作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中的一个乐章。贝多芬赋予这种乐章豪放而又粗犷的幽默,一般采用三拍子..

牧歌②

牧歌:存在于14~17世纪的多声部世俗声乐曲。谱曲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歌词多采用爱情诗或田园诗,有三四个声部,以主调音乐为主,为早期牧歌,起源于普罗旺斯田园曲。16世纪的牧歌是14世纪牧歌的自由模仿,歌词是自由体..

叙事曲②

叙事曲: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曲或独奏曲。最早是一种边舞边唱的歌曲,后成为独唱及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18世纪发展成为篇幅较长的独唱歌曲,19世纪其戏剧性效果大大加强。它还是19~20世纪抒情浪漫性格的钢琴作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