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人物砖雕②

杂剧人物砖雕:杂剧人物砖雕为宋、金、元时期砖室墓中砖雕题材。北宋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邻近一带已开始流行,仿木结构建筑壁间嵌有杂剧雕砖的砖室墓。如北宋末年河南禹县白沙墓和偃师酒流沟的小型砖墓,墓室壁间都嵌有杂剧浮雕砖。前者墓有雕砖2组共11人,分嵌于两壁,一组4人,系杂剧的各种角色;另一组7人,分别持大鼓、拍板、觱篥、腰鼓、笛子等乐器,系散乐中各种乐部的代表性形象。后者墓有人物雕砖6块,其中一组3块,有5个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作对话、戏谑等状。另3块各雕4个女子作切绘、烙饼、抱瓶状,似为执役的女婢。这种杂剧雕砖墓室到了金、元时代的平阳地区(今山西晋南一带),尤为盛行,墓室的砌筑和形象雕造更加富丽精美。其中如侯马大安二年(1210)的董氏墓。墓北壁砌有一舞台,上有5个演员由青砖雕成,敷色。据研究考证是金代杂剧中的5种角色。从右至左为副净色、引戏色(即装旦)、末泥色(即正末)、捷讥色(即副末)、装弧。所表演的即为五花爨弄中某一节目。在河南焦作市西郊的金墓,前后室四壁的条朵斗拱之间,嵌有近于圆雕的散乐、说唱童子形象10余人。另外,1972年山西稷山马村、化峪镇等金墓出土。采用浮雕或立体圆雕的形式砖雕杂剧人物形象,更富有显明的生活特色。人物高约60厘米,副净形象皆裹巾、穿圆领宽袖袍或短衫长裤,束腰带,有作怪状者、装痴作呆者、打口哨或滑稽表演者,表现出一定的故事情节,旦角形象梳发髻、戴花饰,着衫裙或双钱纹长裙,执团扇或捧场,面目清秀,体态丰满,其造型概括,形象生动,表情各异。以上反映了杂剧、散乐在晋南、豫北一带的蓬勃发展和广为群众所喜爱。出土有杂剧雕砖的元代墓葬主要有新绛吴岭庄的至元十六年(1279)卫忠家族合葬墓。塞里村的至大四年(1311)墓,侯马的延祐元年(1314)赵姓丛葬墓等。其吴岭庄墓,杂剧舞台嵌砌在墓前室南壁上方,除了有出色角色未泥、引戏、副末、副净和装弧外、西端还有拍板、腰鼓伴奏的司乐人。杂剧以外,前后二室的壁间还嵌有跑毛驴、狮子舞等由童子扮演的乡村社火节目,生动地反映了杂剧这一艺术形式,从宋杂剧而金院本、到元杂剧在晋南一带的发展情况,以及散乐、乡村社火节目的繁荣景象。

为您推荐

长台关墓木雕②

长台关墓木雕:战国木雕。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墓的后中室正中部有一镇墓兽,通高1.4厘米,通体黑红颜色,在雕刻时用夸张手法,突出头部,缩短蹲坐的躯体和下肢,头顶高耸的鹿角,凸起睁圆的双目,胸前垂于长舌,口内长出外..

孝陵石刻②

孝陵石刻:明代雕刻。在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之陵前石雕像。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到洪武十六年(1383)完工。神道两侧,向西北一段长618米,有石兽6种,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共30余件。每..

东陵石刻②

东陵石刻:清代雕刻。清代的一处帝、后陵墓区。在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下,是一座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帝王、后妃陵墓石雕群像。康熙二年(1663)始修,陵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有顺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乾..

南阳画像石②

沂南画像石②

沂南画像石:东汉画像石。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墓出土。墓室以280块石材建成,分前、中、后三室,又附有东西侧间。墓室为长方形,面积为65平方米,共有画像石42块,分4组画像表达墓主的一生。第一组刻于墓门上,名曰“攻战图”..

三彩俑②

三彩俑:唐代陶塑。陕西、河南洛阳是中国唐三彩的主要产地。在西安、洛阳等地的多处唐墓中均有发掘出土。中国的制陶史上记载着从商、周开始已有在陶器上施釉彩的工艺,并有该时期的遗物作证明。汉代形成了黄、绿、褐等..

武氏祠画像石②

武氏祠画像石:东汉画像石。在山东嘉祥城南武宅山。过去曾称“武梁祠”,是东汉武氏家族墓前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石祠及双阙的总称。武氏数人分别作过“从事”、“郡丞”、“长史”等官职。石祠画像由孟孚、李弟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