籀文:也叫“籀书”,“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迭。春秋战国期间通行于秦朝。《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现保存在“说文解字”中的籀文有225字。清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云:“《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间西土文字也。”唐张怀瓘《书断》则认为:“籀文者,周太史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实际从广义看:籀文应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看则仅指《史籀篇》文字,一般以《石鼓文》为籀文之代表作。
- 欢迎来到文学网!
籀文:也叫“籀书”,“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迭。春秋战国期间通行于秦朝。《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现保存在“说文解字”中的籀文有225字。清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云:“《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间西土文字也。”唐张怀瓘《书断》则认为:“籀文者,周太史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实际从广义看:籀文应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看则仅指《史籀篇》文字,一般以《石鼓文》为籀文之代表作。
蝌蚪文: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文、籀文)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形似蝌蚪,故名。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
石鼓文:秦代刻于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而得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唐初在陕西雍县(今凤翔)三畤原出土。每鼓一首四言诗,10首为一组,研究者依《诗经》体例,取各篇起首文字为篇名,有《沔》、《霝雨》、《而师》、..
院体:书法术语。宋太祖时曾置御书院,书院成员都是学习王羲之的字,以用于书写当时朝廷的各种文告敕令。这种字,体轻势弱,多呆板无神,了无高韵,人称“院体”。后来,人们不管其书者为谁,书为何体,凡无骨力、无神韵的书法..
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等人根据大篆整理而成的字体,因其始于秦,故称“秦篆”。又名“斯篆”。字体较籀文简化,其为书写线条化、文字符号化、偏旁简单..
经生书:书法术语。抄写佛经的人所用的书体称经生书。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自己或请人抄写佛经舍入寺庙以示虔诚,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抄成,抄经之人被称为“经生”,其字体则为“经生书”。此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