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②

《狮舞》: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流行于全国各地,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由两人扮演的为大狮子,称“大狮”;由一人扮演的为小狮子,称“少狮”;另有一人扮成武士,戴大头面具,手持能旋转的色彩鲜艳的绣球,踏着鼓点在前逗引狮子,狮子随着绣球的转动做各种姿态的抢球动作。也有的拿拂尘、大蒲扇、大刀、大叉等逗引狮子。舞球的动作有摇球、抛球、转球和抖球等。此舞在表演上一般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情细致、柔和且稳重,动作有舔毛、抖毛、搔痒、打滚和抢球等,重在刻画狮子的善良温顺、笃厚可爱的性格。“武狮”重在武功,技巧很高,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悍矫健的神态。有腾跃、跳高、旋转、跌扑、直立、走梅花桩、踩球、走索等难度较大的技巧。此舞解放后由广场搬上舞台,有了新的发展。狮子由一位着紧身农民服装、手持绣球的引舞者带领舞蹈。通过“狮子出洞”、“翻山越涧”、“踏山跳岭”、“二狮相嬉”、“盘桥探海”、“走梅花桩”以及“登高直立”等动作,塑造了“武狮”形象;同时又将“文狮”的嬉戏、理毛等动作糅合进去,使狮子的形象更加完美。此舞中的“盘桥探海”,是舞中的绝技,狮子的后腿盘坐在桥栏杆上,狮头和狮身要从桥上探到桥下,同时狮头还得左右摆动,以示狮子戏水的得意神态。此外,狮子“吐球”,别具一格;“登高”,惊心动魄。《狮子舞》在第四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集体一等奖。

为您推荐

《霓裳羽衣舞》②

《霓裳羽衣舞》:唐代舞蹈的代表作之一。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称《婆罗门曲》,后经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李隆基)润色并制歌词,改题《霓裳羽衣曲》。一说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而作前半部分,后参照杨敬..

《摆手舞》②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骆驼”(跳摆手),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集体舞蹈。摆手时围成圆圈,锣鼓放在中央或旁边,两人一行或四人一排,队形看人数多少决定,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一般男女混..

《龙舞》②

《龙舞》:普遍流行于我国各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常在广场街头演出,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张衡《西京赋》)精彩地描绘了“鱼龙变化”的表演。《龙舞》从广场搬上舞台,充分利用灯光、纱..

《柘枝舞》②

《芦笙舞》②

《芦笙舞》:又称“踩芦笙”,苗语叫“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苗族地区。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

《胡腾舞》②

《胡腾舞》:从西域石国(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传来。舞姿多跳跃腾踏、急促多变,舞步以壮健见长,因此名为“胡腾”。舞者头戴尖顶蕃帽,上面有花纹,身上穿毛织的“胡衫”(唐代舞蹈艺人,袖多窄长,为一种波斯风..

《太平鼓》②

《太平鼓》: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太平鼓》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明清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