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农村的戏剧运动

华北农村的戏剧运动:

抗战爆发后,不少戏剧工作者从上海等地到达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

他们与当地文艺工作者一起,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戏剧活动。1938年,晋东南创办民族革命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校和晋察冀联大文艺学院,培养了一批文艺工作干部,散布在华北各地。

这以后,华北敌后出现了许多农村剧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太行山剧团、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抗敌剧社、冀中火线剧社等单位的具体帮助下,各地农村剧团越来越多。每到年节,不少区、县、村剧团开展演出检阅和比赛,搞得热火朝天。1940年后,太行成立了农村戏剧协会,晋察冀成立了剧协。

一些剧团继续培训戏剧干部,讲授编剧、导演、化装、唱歌的基本知识,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小型多样的文艺演出和文艺创作活动。1940年夏,太行山区发展到一百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巩固的农村剧团,冀中则在1942年有1700多个剧团,北岳地区有1400多个剧团、秧歌队和宣传队。这些戏剧团体在节日和冬闲时,十分活跃,农民们普遍认为村里不闹剧团,没有文化娱乐是很丢人的事。

到1942年,连一些比较偏僻的山沟,也都自发地开展了戏剧活动。

他们通过演戏娱乐自己,教育自己,紧密地配合了现实革命斗争。

为您推荐

抗战时期的戏剧节

抗战时期的戏剧节:1937年12月31日,在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决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戏剧节。1938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怒潮剧社、四川旅外剧人抗敌剧队、国立戏剧学校先后到了重庆,大批影剧界人士荟萃山城,重庆成..

《保卫卢沟桥》的创作和演出

《保卫卢沟桥》的创作和演出: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上海剧作者协会于7月15日召开全体会议决定:由到会的全体会员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该剧第一部《暴风雨的前夕》由崔嵬等执笔,第二部《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由..

上海戏剧界争取演剧自由的斗争

上海戏剧界争取演剧自由的斗争:国防戏剧运动的开展,遭到了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妒恨。1936年6月,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和蚂蚁剧团先后被上海租界当局勒令停演,文化界和戏剧界人士尤兢、张庚、穆芳、柯灵等人立即在上海各..

蓝衣剧团

工农红军学校戏剧管理委员会

工农红军学校戏剧管理委员会:1931年秋后由中国共产党的红一、三军的战士剧团、艺术股等组建而成。学校政治部指定伍修权、赵品三、李伯钊、危拱之等负责委员会的工作。1931年11月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

广东戏剧研究所

广东戏剧研究所:戏剧研究和演出机构。1929年2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为改良粤剧提倡新剧而建立。聘请欧阳予倩任所长。下设剧务、编篡、总务三股,并附属戏剧学校和大小剧场各一。1931年7月被裁撤。该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有一..

血花剧社

血花剧社:约1925年创建于广州黄埔军校。是该校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左派学生为核心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附属剧团。由杨其纲任剧团秘书,肖楚女、恽代英任顾问。剧社经常编演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军阀和资本家欺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