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影片生产1917年才开始,先是摄制了一批以教育为题材的纪录短片。
1927年,依斯特法·罗斯蒂导演了长片《莱以拉》,宣告了埃及电影的正式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埃及影片的生产显着增加,到1945年产量已超过80部。由于埃及影片的情节特别是它的歌曲非常简单,所以凡是有《可兰经》流行的地方就能被人欣赏。这样,埃及电影的影响就迅速扩展到阿拉伯各国和世界其它地方。
因此,埃及的制片商就把开罗称为“阿拉伯国家中的好莱坞”。但是,这些影片大多数表现的仍是那些老一套的故事,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只有少数影片获得了成功。
战后,埃及影片开始表现一些豪富的贵人,穿阿拉伯服装的强盗、闹剧和冒险故事,或者复制一些英、美影片。1952年“七月革命”后,埃及成立了艺术部,并作出了发展电影艺术的决定。这时,埃及电影界出现了两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一个是尤塞夫·夏依纳,另一个是深受美国“惊险片”影响的沙拉·阿浦·塞夫。他们两人都放弃了摄影棚的布景,采用户外的景物,在《地狱天堂》和《妖魔》两片中表现了埃及农民的悲惨生活,并且揭露了巴夏(地主)的封建暴虐。另外一些影片则表现出脱离好莱坞的公式而转向于含蓄地描写本国现实生活的倾向。50年代中期,埃及开始摄制彩色影片。
60年代后期以来,埃及影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涉及政治现实的影片。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卡迈勤·谢赫导演的《失去影子的人》和《米拉马尔》。后一影片被看成这条道路上的里程碑。70年代,埃及与福特斯电影公司合拍的《萨拉丁》更是借古喻今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