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

井田:

商周土地分配的一种形式。因将土地划做“井”字形状,故名。《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据此,井田制的基本内容是,国家将每方圆一里共九百亩的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等分,分给八户人家耕作,每户人家得一百亩为私田,中间的一百亩,二十亩为房基园圃,八十亩为公田,由八家联合耕种,收获全部上缴国家,税率为十分之一。这里的私田,不得买卖,所有权属国家,所谓国家就是商王或周王。《诗经·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井田实际上就是“王田”。孟子认为要施行“仁政”,就必须从恢复井田制开始。按照孟子的设想,五亩之宅,在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老人就可以穿丝绸;喂养鸡豚狗彘,不失其时,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百亩之田,不违农时,数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饥饿;然后建立学校,以孝悌之义来教育百姓,人人懂得尊老敬老,就不会有头发斑白的老人在路上劳累辛苦。老人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就可以“王天下”了。后代儒家便将井田制美化为最理想的土地制度。王莽代汉后,为了控制土地兼并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就曾经发布过以恢复西周井田制为宗旨的“王田令”,下令将天下的土地改名为“王田”,重新分配,严禁买卖。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尽管如此,井田制的基本思想,即“耕者有其田”,却成为历代王朝土地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

为您推荐

先富后教

先富后教:儒家关于经济与德育关系的学说。儒家主张礼教德治,即以礼乐教化来培养人民的道德,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但是,礼乐教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这就是所谓“先富后教”。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到..

均田

均田:北魏至唐代官田分配的一种形式。公元5世纪,北魏孝文帝元宏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诏计口分配国有的空荒土地。凡男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同样受田。露田不种树,只许种植谷物,而且不得买卖,年老及身死,须..

占田法

占田法:西晋颁布的土地占有法。土地私人占有之风,自秦汉以来,愈演愈烈,土地大量集中在达官贵族和豪强大户手中,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变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王莽曾想恢复古代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但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土地..

户籍

钱法

钱法:古代国家的货币制度。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在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如货、财、赋、贿、贵、贱等,都从贝,即因此故。春秋时代,开始流行金属铸币,当时诸侯各自为政,所铸造的铜币,其形状、大小、轻重都不一样,主要有刀..

均输

均输:古代国家的财政制度之一。始创于汉武帝时代。此前,郡国各地每年向朝廷贡献本地产物,由于道路遥远,交通不便,来往运输的费用往往超过贡物的原价,贡物也常常是劣等品。桑弘羊为大农丞(财政部次长)时,创设均输法,即在大司农..

榷法

榷法:古代国家的专卖制度。榷的本义是独木桥,引申为专利或专卖。盐铁是古代利润最大的商品,战国以后,着名大商贾多营盐铁业,如蜀郡卓氏以冶铁致富,拥有家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鲁人猗顿靠煮盐成为巨富,邴氏以冶铁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