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分业

四民分业:

中国古代关于职业分工的理论。“四民”指士农工商,是构成传统社会的基本成员。《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四民”为国家之本,好像房屋的柱石,故曰“石民”。士农工商不是阶级,而是不同的职业群体,其分别仅在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汉书·食货志》:“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这里的“士”不同于先秦贵族等级的士,而是指读书人,类似现代所谓知识分子,国家各级官员主要来自这个群体,故居于“四民”之首。农是农业人口的统称,包括各种阶层的人,如富裕的地主和贫穷的佃农。农家子弟通过学习,也可以成为士,进而步入仕途。在传统社会中,最令人羡慕的叫“耕读之家”,就是兼有士与农的家庭,进可以做官,退可以躬耕自食。工商的社会地位较低,尤其是商被视为“末业”,重农抑商是历代王朝的一贯政策。这主要表现在,商人可以发财,但不能做官。富商大贾尽管富可敌国,但在七品芝麻官前却自惭形秽,因为从社会地位来说,商贾处于四民之末。也就是说,商人是只有经济地位而没有政治地位的“贱民”。因此,古人是以成为“士”为荣,故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像吕不韦那样以巨商而成为一国宰相的人,在汉代以后就几乎绝迹。汉武帝时为了推行盐铁专卖制度,曾经任用孔仅、东郭咸阳等大商贾为理财官,但好景不长,随着大一统专制王朝的发展,商贾便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为您推荐

井田

井田:商周土地分配的一种形式。因将土地划做“井”字形状,故名。《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据此,井田制的基本内容是,国家将每方圆一里共九百亩的土..

先富后教

先富后教:儒家关于经济与德育关系的学说。儒家主张礼教德治,即以礼乐教化来培养人民的道德,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但是,礼乐教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这就是所谓“先富后教”。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到..

均田

均田:北魏至唐代官田分配的一种形式。公元5世纪,北魏孝文帝元宏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诏计口分配国有的空荒土地。凡男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同样受田。露田不种树,只许种植谷物,而且不得买卖,年老及身死,须..

占田法

户籍

户籍:登记户口的簿册。户口是两个概念,计家曰户,计人曰口。古代有关户籍的正式记载,最早见于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登记户口,以五家编为一单位,称为“伍”。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在此基础上“令民为什伍”,五..

钱法

钱法:古代国家的货币制度。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在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如货、财、赋、贿、贵、贱等,都从贝,即因此故。春秋时代,开始流行金属铸币,当时诸侯各自为政,所铸造的铜币,其形状、大小、轻重都不一样,主要有刀..

均输

均输:古代国家的财政制度之一。始创于汉武帝时代。此前,郡国各地每年向朝廷贡献本地产物,由于道路遥远,交通不便,来往运输的费用往往超过贡物的原价,贡物也常常是劣等品。桑弘羊为大农丞(财政部次长)时,创设均输法,即在大司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