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藏

佛藏:

佛教文献的汇编。释迦牟尼在世时,他的说教靠师徒口口相传,并无文字记载。他逝世后不久,为了对他的说教进行甄别、审定,他的弟子以及信徒举行集会,由亲闻说教的人背诵佛的教诲,得到大家公认的就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叫做“结集”。通过结集,就形成佛教经典,最初都写在贝多罗树叶上,为了便于保存,往往放在竹箧中,这就称为“藏”。因为后来根据内容,将佛经分为经、律、论三部分,故佛藏在印度有“三藏”之称,又称“众经”或“一切经”等。三藏之中,经是佛的亲口说教;律是佛亲订的戒律;论则是弟子论述教理的着述。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许多梵文贝叶经被翻译成汉文,加上中国本土的佛教论着也日渐增多,南北朝以来,就产生了许多经录,以记载历代汉文佛经的概况,这就是中国人编辑佛藏之始。其中,以唐代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最精详,这部目录将东汉至唐代开元年间的汉文佛经分门别类,为以后大藏经的编目与雕印奠定了基础。所谓“大藏经”,是古代中国人给自己所编经、律、论三藏取的一个名称,印度原来并没有“大藏经”这个词。我们通常说的佛藏,主要就是指汉文大藏经。中国雕印整部大藏经始于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派官员到成都雕印大藏经,历时十二年完成,这部大藏经通常被称为《开宝藏》或《蜀本藏》,共收佛典一千九百七十六部。此后,辽、金、元、明、清,历代朝野刻印大藏经共有二十次,每刻一次内容都有增加。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北京还刻印了一部《龙藏》,这是中国官方刻印的最后一部大藏经。除了木刻大藏经外,还有石刻藏经。隋朝名僧静琬鉴于前朝帝王灭佛焚经的教训,在今北京郊区的房山,开始请人将佛经刻在石板上,并开凿石窟用以锢藏。静琬死后,弟子们继续刻石凿窟,其后,历朝都有人献身这一事业。这项堪称人间奇迹的工程历时一千年,直到明末才完成,九个石窟中所藏和地下所埋的石板共有八千块以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房山石经”。目前,中国在北京设立了编辑局,以着名学者任继愈为主编,以南宋时金国雕印的《赵城藏》(因20世纪30年代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广胜寺,故名)为底本,参以“房山石经”等,编辑出版皇皇两百多巨册的《中华大藏经》。国外佛藏最有名的是朝鲜的《高丽藏》和日本的《大正藏》。《高丽藏》全称《高丽大藏经》,以北宋《开宝藏》为底本,始刻于11世纪,现存《高丽藏》是13世纪重刻本,共收佛典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始编于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年),历时十年完成,共收佛典三千三百六十部,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藏经。

为您推荐

忠臣

忠臣:传统政治的伦理范畴。“忠”的原意是“尽己之心”,用在传统政治上,指臣属对君主竭智尽心的品格,后来则成为传统政治对臣属的基本要求,于是就产生了“忠臣”这一伦理范畴。不过,“忠臣”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总的趋向是..

墓葬

墓葬:汉族奉行的死者安葬形式。土葬是华夏民族主要的葬法,据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已经有意识地把死人埋入土中;而在新石器时代,则进一步挖掘土坑集体掩埋尸骨。后来,集体合葬的形式逐渐消失,出现了单人葬和一..

孔门三戒

孔门三戒:孔子提出的修养要诀。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孔子体会的人生修养的三部曲:少年戒女色,壮年戒锋芒,老年戒贪得。宋代理..

贰臣

服丧

服丧:为死者守丧的礼仪,在“五礼”中属凶礼。在古代,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其中,最重要的是服制,就是守丧期间穿的服饰以及..

贪官

贪官:传统政治的伦理范畴。这也是民间评价朝廷命官的流行术语,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小人”。“贪”就是贪财,在传统的“人治”背景下,官员一旦见钱眼开,社会就失去了公正。因为,在被统治者没有权利选择统治者的社会中,作为统..

宾礼

宾礼:五礼之一,即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后代官员之间、士庶人等之间的相见礼,也属宾礼。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故称“宾礼”。根据来宾身份以及时间、目的的不同而易称,又分为朝、觐、宗、遇、会、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