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诗社(诗歌)

湖畔诗社:本世纪30年代新诗的一个社团组织。1922年4月,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和上海的银行职员应修人在杭州成立,后来被称作“湖畔诗派”或“湖畔诗人”。出版4人合集《湖畔》和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合集《春的歌集》,还编有文学月刊《支那二月》(1925年2月创刊,同年5月停刊,共出版4期)。汪静之出版《蕙的风》和《寂寞的国》。反对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诗意酣畅,纯真动人。被朱自清称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很受读者的喜爱。后来,潘、冯、应投奔革命,作品的思想、风格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为您推荐

明清“格调说”(诗歌)

明清“格调说”:明清时代相继出现的诗歌理论。前后七子早在明代已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推崇效法古诗格律,推行复古诗论。清代沈德潜把这种理论更加系统化,形成“格调说”。认为“诗贵性情,亦须论..

怀安诗社(诗歌)

怀安诗社:延安的诗歌社团。成立于1941年9月5日,1949年9月结束。由林伯渠、谢觉哉发起,参加者有董必武、朱德、叶剑英、陈毅、续范亭、吴玉章及一批当时在延安地区的老诗人,取“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之意。体现在中..

清末“同光体”(诗歌)

清末“同光体”:出现在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陈三立(1852—1937)、陈衍(1856—1937)、沈曾植(生卒年不详)等。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

新月派(诗歌)

清初“江左三大家”(诗歌)

清初“江左三大家”:清初诗人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龚鼎孳(1615—1673)的并称。因均是江左人,故得名。钱谦益在明末曾任官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后降清,任礼部右侍郎。推崇杜甫、中晚唐及南北宋各大家,对前后..

“七月”诗派(诗歌)

“七月”诗派: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进步的诗歌流派。胡风于1937年10月创办《七月》期刊,至1941年9月共出版7集。又于1945年12月创办《希望》,至1946年10月共出版4期。胡风还主编《七月诗丛》和..

清末“南社”(诗歌)

清末“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1923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活动中心在上海,并在绍兴,南京、沈阳、广州等地设立分社。发起人是柳亚子、陈去病、高旭。早期参加者多是同盟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