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 :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国美学界以批判旧美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美学为课题开展的学术讨论,中心是从哲学上探讨美的本质、自然美以及美感等问题。1956年6月,朱光潜在《文艺报》上发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检讨了他的文艺思想,同时又提出了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新论点,因此在美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先是黄药眠在《文艺报》上发表《论食利者的美学》,批判朱光潜新的美学观点。蔡仪则于1956年底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评〈论食利者的美学〉》,对黄药眠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黄药眠是以唯心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接着,朱光潜在《人民日报》发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批评了蔡仪的观点。1957年初,李泽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对朱光潜、蔡仪的美学观点均有所批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随后,《新建设》、《哲学研究》和《学术月刊》等报刊相继发表了高尔泰、宗白华、蒋孔阳和洪毅然等许多人的美学论文,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讨论。这场讨论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先后参加讨论的有近百人,论文约300篇,《文艺报》和《新建设》杂志陆续编辑了6集《美学问题讨论集》。这次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美的本质,争论的焦点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第一种意见以蔡仪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的。客观事物的美即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精神作用,“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第二种意见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认为美是主观的。第三种意见是朱光潜的观点,他认为美不是客观事物的特性,而是艺术的特征;美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物的形象”,是“主客观的统一”。第四种意见主要是李泽厚的观点,是在蔡仪与朱光潜论战中发展起来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美离不开人类社会,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于自然美,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客观现实中有自然美存在,自然美在自然本身。这种意见以蔡仪为代表。第二种意见是朱光潜等否认自然美的看法。第三种意见是李泽厚对自然美的看法,他认为自然本身没有美,也不是主观意识加上去的,而只有“人化的自然”才美。关于美感,争论的焦点是美与美感的关系。第一种意见,是蔡仪认为客观事物的美决定美感,第二种意见,是朱光潜认为美感能影响美。第三种意见,是李泽厚认为美不是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而是美感随美而发展;但美感也反作用于美,影响和改造现实美。这场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涉及到的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有比较详细的阐述。经过这场讨论,美学这门学科,可以说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但这场讨论,在美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上还没有充分展开,多半停留在名词概念上,对艺术创作实践研究不够。尽管许多文章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研究美学,但却存在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存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基本原理代替美学的具体深入的研究的倾向。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