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的形象 : 即文学形象。文学以外的艺术形象,由于它们各自的物质材料的性质,大多可以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听觉以及运动感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文学则以语言文字为其塑造形象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符号,读者打开小说或诗集,看到的是一行行的文字,并不能直接看到形象。读者必须先了解文字的意义,再经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自己头脑中出现形象。换句话说,文学形象主要作用于读者的想象,人们通过形象性的语言,凭借着想象,才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艺术形象。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果不通过联想和想象,是无法看到这是幅什么样的画面的。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出黄河远去,白云低垂,大漠连山,孤城落日,悲咽凄凉的羌笛声中,戍边的士兵们正遥望家乡等画面。文学形象的间接性看似文学的短处,其实是其长处。凭借这间接的形象,就创作而言,文学可以获得较其他艺术更为强烈的效果。如刻画人物,可以从侧面就效果反应写,来烘托映衬正面描写所不能做到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写特洛亚人和阿开亚人为争夺美女海伦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海伦的美貌,而是写长老们看到海伦后的反应。长老们认为,为了这个女人进行如此长期痛苦的战争是值得的。这便从侧面写出了海伦非同一般的美。就欣赏而言,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欣赏者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不象别的艺术形象那样定型化,欣赏者可以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补充,从而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使文学形象有了更大的内涵。如海伦之美,凭借荷马史诗的描绘,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自己心目中去想象,因此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美女海伦的形象。而如果是绘画或雕塑形象,一经确定,便限制了欣赏者的再创造。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