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 :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文艺理论界开展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形象思维问题开始几乎是与典型问题同时提出来的。《文艺报》1956年第9号发表了陈涌的《关于文学艺术特征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从文艺的特征、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谈典型问题的。这篇文章强调形象思维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并认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又有密切关系。这些看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新建设》1956年5月号发表了霍松林的《试论形象思维》,阐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随后,《新建设》又相继发表了温德富的《关于形象思维过程问题的商榷》和任秉义的《试谈形象思维的过程》等文,论述了对形象思维问题的不同观点。由此,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逐步展开。周勃发表了《略谈形象思维》,尼苏发表了《形象思维过程究竟是怎样的?》等论文,蒋孔阳出版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等专著,都集中讨论这一问题。这次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关于形象思维的涵义。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①认为形象思维即“艺术的想象”或“创造性的想象”,这种看法比较普遍;②认为形象思维是“用具体感性的方式”进行的思维,它也有“独特的深化上升运动;”③认为形象思维就是“典型化的过程”。(2)关于形象思维的过程。许多人认为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都是与具体感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思维的过程是“抽象化与具体化的统一”,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思维过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3)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思维必须以抽象思维为指导、为基础,另一种意见认为两者是交替使用、相辅相成的,第三种意见则强调形象思维的独立作用。当时讨论中也有人提出否定形象思维的见解,但这种意见影响不大。这场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认识文艺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对于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对于纠正文艺创作和理论指导上违背艺术规律的现象,都有积极作用。只是由于当时的讨论未能更多地结合创作实践和文艺运动的历史,又加上受到反右派、大跃进等运动的干扰,讨论未能深入展开。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