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br>[大音希声

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
[大音希声:【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
[大音希声】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原指最完美的、理想的音乐,是体现“道”的音乐,是音乐本身。
人们是听不到这种音乐的。
《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最完美的、理想的音乐。
希声,听不见:“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十四章》)。
老子把他的“道”这一哲学概念,即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十四章》),应用于音乐终学,于是有了音乐艺术应以“大音”为法:正如“道”体现为天地间万事万物而自身无形无影,“大音”体现为音乐艺术而其本身听之不闻。
“大音希声”表面上是讲人们无法听到-一种最完美的、理想的音乐,它还意味着,在相对于音乐艺术的客观世界里,存在着一种非以乐音形式出现的音乐之美,这种美才永远是美和善的;而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却因时因地不同,有美和不美之分。
因而老子不赞成一般对人们具有官能刺激的音乐:“五音令人耳聋”(《老子·一二章》),“乐与饵,过客止。
”(《老子·三十五章》)认为这并非真正的音乐,值得珍贵的是“大音希声”本身。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音乐美学思想。
他认为最美的音乐是“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的“天乐”(《天运》),而这种音乐是人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但它又作为音乐的理想而存在着。
《天运》:“故有焱乐为之颂日:‘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感也。
”他还认为这种听不见的音乐之所以使人迷惑,是因为其体现了“道”的精神:“惑故魅;怒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同上)《大戴礼记·主官》,“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其中立意在儒家的重内容《乐记·乐论篇》“大乐必易”;而轻形式的音乐理论思想,与老子“大音希声”含义不同。
老子的“大音”理论着重于结构的思路,有可能使音乐从对现实音响、感情音调等模仿中解脱出来,从而得到高度艺术化、形式化的发展;但他主观上是对音乐艺术的否定。
他所崇尚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声音,“终日号而嵫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五十五章》)这是这一理论中的消极因素。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淮南子·原道训》:“无音者,声之大宗也。
”《淮南子·说林训》,“昕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
……..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
可以说是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别一种说法。
南北朝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蕾无弦琴一张。
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无论怎样高明的琴师,其弹出的琴声,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为了保持琴声的完美和理想,为了W托其情感,陶渊明宁可蓄无弦琴。
陶渊明这一做法,具体体现了“大音希声”所描述的境界。
英国十九世纪湖畔三诗人之一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瓶颂》一诗中写道:“听到的音乐是美的,听不到的音乐更美。
”其中蓝含的美学思想与老子的和仿。
[声无哀乐】三国时魏国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指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音响,不包含哀乐等情感内容。
嵇康的这一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中。
“音声之作,其犹臭味于天地之间”,“声音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哀乐。
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
“恶”,指音乐的动听与否。
他认为音乐就象自然界中存在的气味一样,动听与否和哀乐等情感毫无关系。
“心之与声,殊途异轨,明为二物”,“心之与物,明为二物”。
音乐和情感互不相关。
在他看来,音乐的本体是“和”,即“单、复、高、埠、蕃、恶”的总合,也就是音乐中声音的大小、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等形式因素和美的统一,“而人情以躁静专教为应”,即音乐只能使人感到兴奋或冶静,精神集中或分散。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否,与人听音乐时情感的哀乐也无关系。
嵇康认为:“和声无象,哀心有主”,就是说情感的哀乐是人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先存在于人心内的;人心中先有了哀乐等情感,膏乐只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之表现出来,“哀自以事会,先于心,但因和声以自发。
”他还认为:“人情不同,各师其解,则发其所怀”即人心中先存在的情感各不相同,对子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会因人而异,被触发起来的情绪也会不同。
《淮南子·齐俗训》,“夫载哀者闻歌声泣,载垂者见哭者而笑。
哀可乐者,哭可哀者,载使然也。
”宋代郑樵《通志》卷七十五《昆虫草木略·序》,“入之情,闻歌则感:乐者闻歌,则感而为淫;哀者卸歌,则感而为伤。
”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秘康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并不能起移风易俗的教育作用,“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调之乐。
然风俗移易,本不在此也。
”穗康以“声无哀乐”的命题,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批判了家把音乐当作教化工具的“乐教论”,开创了探索音乐内部规律的先河。
但他又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形式美、自然美及其独立性,没能区分自然之声与包含作曲者主观情感的音乐之间的界线。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旧云,王丞相过江东,止道声无哀乐、养生、尽意三理而巳。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
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贞观政要·礼乐》)奥地利近代音乐家汉斯立克在他的《论音乐的美》一书中,阐述了与嵇康相同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是“流动中的音响形式”,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

为您推荐

形象性

形象性 : 指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具体生动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形象性是文艺作品艺术形象的特征之一,是对艺术形象外观表现的一种特殊艺术要求。它不仅要求艺术形象的外观形式是具体可感的,而且要求..

《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词典》

《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词典》:曹惆生编,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版。50.2万字,印4500册。本词典是一本反映中国历代音乐、舞蹈、戏曲人物的工具书。共收录5200人。包括:1、善歌者;2、善舞者;3、善奏乐器者;4、洞晓音律、乐理..

纪实性形象宣传

纪实性形象宣传 : 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把最新发生的社会事件和现实生活的典型事例记录下来,并用于宣传活动,叫纪实性形象宣传。它包括新闻电影纪录片、新闻摄影、描述最新事件的连环画和群雕、泥塑等..

形象宣传

艺术性形象宣传

艺术性形象宣传 : 通过文艺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塑造反映某种社会思想,引导人们接受一种观点。艺术性形象宣传往往和历史或现实社会事件、任务相联系,是社会生活趋向的直接反映,目的在于使人们通过一定..

形象色彩①

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词的形象色彩往往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诗经]农事诗

[诗经]农事诗: 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到了《诗经》时代,农业已成为周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和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可以说《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都反映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