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

    虚静 : 先秦对审美和艺术创作心态的认识。虚,是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保持空明的心境;静,是内心的平和、宁静。先秦较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老子,如“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等,就包含了虚静的意味。其后《管子》又明确提出“虚一而静”的命题,认为只有做到“无己”,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在你面前呈现出来,“美恶乃自现”。到了庄子,对虚静问题论述得更为充分。在《庄子》一书中,虚静有时又称之为“心斋”、 “坐忘”。如《人世间》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知北游》引老聃语:“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这其实也就是《大宗师篇》提出的“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只有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离弃形体,忘掉理智,和道融而为一,才能真正认识道。庄子以水为喻,说明虚静是观照道的先决条件:“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道》)。《庄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如“梓庆削木为鐻”,“宋元君将画图”等也都说明了虚静的重要。梓庆制鐻之所以“见者惊犹鬼神”,功夺造化,是因为他“静心”,不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之念;宋元君认为那个后至的画师是“真画者”,是因为这位画师安然自在,不拘礼节,“解衣槃礴”(解衣露身交叉腿坐着),不计较功名得失。这里实际上是把虚静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自由心态联系起来了。虚静说要求主体在精神上彻底处于虚空澄明状态,忘己无名,离形去智,才能观照道,体悟道,感受天地之大美。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审美观照应该是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的极境,是对物质形式的超越。在认识论上也不无可取:只有不带主观偏见,才可能正确认识对象。但庄子讲的“心斋”、“坐忘”,不免过分强调了主体心境的空无,以致流为玄虚。

为您推荐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 :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随着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而在文艺上形成的某种思想倾向和潮流。在阶级社会里,文学思潮往往是阶级斗争在文学上的表现形式,是政治斗争在文学思想领域的表现。在历..

批评的思想标准

批评的思想标准 : 文学批评中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倾向进行分析、衡量的标准和尺度。思想标准所要衡量的是一部作品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感情倾向、对社会生活的评价等是否符合本..

雕琢复朴

雕琢复朴 : 庄子提出的重视自然之美的命题。语出《庄子·山木》;北宫奢替卫灵公铸钟,三月便做成上下二层的钟架,当别人问他“何术之设”时,他总结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意思是人为的雕琢应符..

批评的艺术标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孔子对《诗经·关睢》的评语,体现了孔子的“中和”审美观。语出《论语·八佾》:“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注:“淫..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 孔子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论述。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这里本是就人的修养而言。按照董仲舒的解释,质者志也,指的是人所具..

发愤著书

发愤著书 : 汉代司马迁对文艺创作动因的解释。司马迁认为,古代哲人的著述,都是“欲遂其志之思也”。即想抒发郁结在心中的感慨。例如:“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