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 : 《文心雕龙》篇名,重点论述文与道的关系。刘勰认为:文学是道的表现,道是文学的本原。《原道》篇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所说的道,是一个先天地万物而生的精神本体,它不只是文的本原,而且是万物的本原,道在外化为万物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文。这里说的文是广义的,文采、文饰、文章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文”之中。人类文明、文化是“道之文”,自然万物也是“道之文”。刘勰进而指出,道虽然通过天文、地文、人文表现出来,但一般人是认识不到道的。对道的认识、解释,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圣人所说的言论,写的文章,就是对道的解释,就是明道之文。因此,圣人的著述,也就是道的体现。于是,刘勰把形成宇宙万物的精神本体的道具体化为儒家之道。要认识道,就必须以圣人为师,而圣人之道又通过他的言论著作表现出来,所谓“道沿圣而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因此,“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宗经》)。“经”即儒家经典。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体系。所以“原道”作为文论术语,它指的是一种以道为文学本原,以儒家经典为文章典范的文学观。“原道”、“征圣”、“宗经”之说本始于荀子,经由扬雄的发展而为刘勰所继承。刘勰之所以继承此说,诚如他自己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的,是为了追随孔子,弘扬儒家学说,但他和荀子、扬雄等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他是作为文论家而非儒生来接受他们的观点的。因此刘勰主张向儒家圣人经典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批判当时文坛上重形式轻内容、忽视文章社会作用的不良倾向。不过这样一来,也就用儒家经典去规范、约束当时的文学,因而不免保守,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