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白话文运动 :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台湾在新文化运动开创时期,首先提出了白话文问题。1921年《台湾青年》上发表了陈端明的《日用文鼓吹论》,文章从社会交往的需要,论及文言文本身阻碍“科学之进步”和“发表自己的思想”等弊病,要求“协力提倡,早脱此弊”,“庶几古来旧套或可一扫”。他主张顺应世界“言文一致”的潮流,以五四运动后“今之中国,豁然觉醒,久用白话文”为例,强调台湾应当 “新用一种白文”,以便“加速普及文化,启发智能,同达文明之域”。此文本身虽然并非用纯粹的白话文撰写,但它是台湾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史上,最早提倡白话文的著作。1923年《台湾青年》上又发表了黄呈聪的《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把台湾的白话文倡导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推广联系起来,自述到祖国大陆所见白话文广泛运用以情况,“不但是民国采用做国文,使全国学堂,将这个文编做教科书,以普及全国的民众”。并且依次论述了“白话文之历史的考察”,“白话文和古文研究的难易”,“白话文与台湾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文化普及上白话文的新使命”等。他认为“白话文是做文化普及的急先锋”,“使我们的同胞晓得自 己的地位和应当做的,就可以促进我们的社会”。同期还发表了黄朝琴的《汉文改革论》。它们是台湾白话文运动初期,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的白话文的文章,对早期白话文的推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后,在《台湾青年》和它的增刊《台湾民报》上,陆续出现了用白话文写作的文章和作品。《台湾青年》上关于《台湾民报》的“增刊预告”上,公开声明刊物上的文章和作品要“用平易的汉文,或是通俗白话”写作。1923年《台湾民报》创刊后,即全部使用白话文。创刊号还撰文倡议成立白话文研究会,发表了创立宗旨。会址设在台南市,向各地广泛征集会员,拟定白话文普及措施,其中有“由本会派专员到该处开讲习会”,“随时指导会员”,“应答会员之通信”,以及“随时悬赏约题,以奖励会员之研究”、“并为发表在《台湾民报》”等。这些深入地普及白话文的办法,在当时曾产生广泛的影响。1924年刊物上发表施文杞的《对于台湾人做的白话文的我见》、前非的《台湾民报怎么样不用文言文呢?》等文章,对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利弊,作了具体的比较研究,说明白话文的优点和长处。前非的文章更明确地指出,白话文的提倡,“乃为鼓吹人民觉醒! 普及平民教育! 启迪青年知识! ” “是欲拯人民在这黑暗束缚之中,引人民到光明 自 由的路! ”1924年12月1日 《台湾民报》的社说 (社论) 《奖励汉文的普及》,从白话文的提倡,联系到汉文的普及,呼吁“同胞都一齐合力来图汉文的普及”。这些都是把白话文运动与汉文的普及,与社会改革、与振兴民族意识紧密地联系起来。1925年前后开始的新旧文学之争,一些旧派文人曾非难白话文。1925年8月《台南新报》发表陈福全的《白话文适用于台湾否?》,也反对采用白话文。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和普及,开始在报章书籍,著书立说,乃至社会交往中广泛应用,形成不可逆转的潮流。台湾的白话文运动,和台湾的新文化运动及新文学运动几乎是同步出现和发展的,但白话文的推广,则为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决战文学会议 : 1943年11月13日于台北公会堂召开。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者已陷入战争的泥淖,败象日趋明显,侵略者仍作困兽挣扎,把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都利用来为战争的工具。在台湾,..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军中第一届文艺大会召开 : 1965年4月,台湾军事当局邀集在台的文艺作家和军中的文艺工作者,于7日、8日两天,在北投复兴岗举行军中第一届文艺大会。蒋介石到会讲话,提出了“新文艺工作”的1..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民报》移台湾发行 : 《台湾民报》的前身是《台湾青年》和《台湾》。《台湾青年》创刊于1920年7月16日,由一群在日本东京留学的台湾青年学生发起。从创刊至1927年8月,长达7年的时间里,刊..
出版时间:1989-10 台湾光复前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 台湾新文学运动初期,创导者们曾关注文艺的平民化和普及问题。最初提倡白话文的一批文章,如1923年发表的黄呈聪的《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强调白话文的一个新使..
出版时间:1989-10 关于台湾新文学路线和性质的探讨 : 1935年2月至4月,张深切在《台湾文艺》杂志上,连续发表了 《对台湾新文学路线的一提案》及“ (续篇) ”两文。以台湾新文学创始以来的发展演变,与 “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