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1949年以后的“假借”研究。秦松岭《假借字拾零》,徐侃《假借与通假初探》认为假借是本无其字,又无意义联系的同音借用。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认为假借是旧的词赋予新的义项,用词来引申代替。陆福庆等认为被借字的本义与后起字的假借义在意义上有联系。周秉钧《古汉语纲要》、章季涛《简谈假借字》、张玉麟《假借臆说》、余大光《判定通假的依据和方法》认为假借字包括字的假借义和本义无内在联系和有引申关系两类。丁忱《诗经通假论》认为假借现象中存在一类“形近而借”。王大年《从〈考槃〉谈起》认为假借虽以音为主,但仍脱不了字形。赵仲邑《假借字散论》认为本字借字有约定俗成的稳定关系,受字形的束缚。蒋方才《通假字中假字与本字的关系》、牛春生《古文通假浅说》认为假借现象中本字与借字从笔画上看有音近而异其文,音近而省其文,音近而增其文之类。关于假借和通假的关系,曹先擢等持假借通假相异论,认为假借的主要功能是造字,通假的主要功能是用字。洪成玉《通假字概说》认为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刘又辛《大型汉语字典中的异体字、通假字问题》认为通假是假借和通用字的合称。陆宗达等认为通假和假借有词义联系上的差异。王力《本与通》、赵仲邑《假借字散论》认为假借和通假的根本点是相同的。相同论和相异论在历史渊源上有先后的不同。
当代“假借”研究(语言)
当代“假借”研究(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