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讨论(语言)

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讨论(语言):

音韵问题讨论之一。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讨论,明清时代曾有零星的发生,如明代王伯良《曲律·论韵第七》对于《中原音韵》是否真的代表中原语音之正,表示怀疑;吕坤《交泰韵》“辨五方”认为《中原音韵》反映了河洛之音;清代毛先舒《声韵丛说》认为《中原音韵》一方面与戏曲文学相合,一方面又与当时北方语音相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语言学界对此又有讨论,主要论着有:罗常培《中原音韵声类法》(1932年)、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1936年)、陆志韦《释中原音韵》(1946年)等。六十年代以后,参加讨论的主要论着有:赵遐秋、曾庆瑞《〈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李新魁《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忌浮《〈中原音韵〉二十五声母集说》、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等。各家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分歧主要表现在:(1)声母。罗常培认为二十类,赵荫棠认为二十五类,陆志韦认为二十四类,杨耐思认为二十一类。分歧的原因在于中古知、章、庄三系和见系在《中原音韵》中是拟为一套还是两套声母,中古的疑母要不要独立。(2)入声。陆志韦认为《中原音韵》仍有入声。李新魁、杨耐思也认为《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当时的中原共同语中还有入声存在。王力认为当时北方人实际语言中已经不能区别入声。董同龢认为《中原音韵》所谓“呼吸言语还有入声之别”,仅在“表明他自己的语言里,还是有所谓入声”。(3)音系基础。王力认为与《中原音韵》的价值在于它基本上反映了元代大都的实际语音系统,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也就是从《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发展来的。陆志韦认为“《中原音韵》不能代表今国语的祖语”,北京话与《中原音韵》所记方音十分相近,可能是出于另一个邻近的方言。李新魁认为一般听说的“中原音”或“中州音”指的便是以洛阳为代表的河南音,元代的共同口语就是以这个洛阳音为基础的河南方言,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这个共同口语——河南音撰作。

为您推荐

字母的名义(语言)

字母的名义(语言):音韵学史研究内容之一。魏晋南北朝时,译经者把梵文元音译为“声势”,辅音译为“体文”,又译作“字母”。所谓“字母”,取其能孳乳产生他字之义。唐宋等韵学家将此概念引入汉语,称汉语的声母为字母,如三十六..

审音派(语言)

审音派(语言):同“考古派”相对。清代古音学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戴震、黄侃等。其研究上古音不但注重客观材料,如《诗经》用韵和谐声体系的归纳总结,而且注重音理的演绎推理。此派的古韵分部最终是二十八或二十九部,其特..

古音简今音繁说(语言)

古音简今音繁说(语言):音韵学说之一。古音指上古音,今音指中古音。汉语传统音韵学在研究上古音类的过程中,看到中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类在上古韵文和谐声系统中有许多相通之处,就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类加以合并,认为源..

关于《中原雅音》的讨论(语言)

永明声律论(语言)

永明声律论(语言):南朝齐永明年间,由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制定的五言诗声律理论。主要是“四声八病”说。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关于八病,由于《南..

考古派(语言)

考古派(语言):同“审音派”相对。清代古音学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是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等。其研究上古音比较注重客观材料,如《诗经》用韵和谐声体系的纯粹的归纳总结,不容许以后代的观点和个人..

古音繁今音简说(语言)

古音繁今音简说(语言):音韵学说之一。古音指上古音,今音指中古音。现代一些音韵学家根据欧洲新语法学派关于语音演变必定有规律(条件)的思想,认为中古音类间的区别早就存在于上古音中,凡中古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类在上古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