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改良运动(语言)

反切改良运动(语言):

明清之际,为使反切用语更适于拼读而开展的修订改进反切的研究活动。主要成果有明代吕坤的《交泰韵》(1603年)、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1626年)、清代杨选的《声韵同然集》(1659年)、潘耒的《类音》(1708年前)、李光地的《音韵阐微》(1726年)、刘熙载的《四音定切》(1878年)等。吕坤主张:(1)平声字以入声为切,如“空”,酷翁切;入声字以平声为切,如“酷”,空屋切;上声字必用两上,如“宠”,楚陇切;去声字必用两去,如“送”,素瓮切。(2)反切下字顾及阴阳调的分别,如“东”,由“德红切”改为“笃翁切”。潘耒主张:(1)反切上字除仄声切平,平声切仄以外,还须用等呼相同的字。如“先”,由“苏前切”改为“薛烟切”。(2)反切下字必用影喻二母的字;影喻无字可用,则用晓匣;晓匣无字,再用见溪群疑。如“中”,由“陟弓切”改为“竹切”。李光地主张:(1)反切上字必用支、微、鱼、虞、歌、麻韵的字,反切下字必用影喻二母的字。(2)反切上字无法用上述数韵者,借用仄声韵或他韵之字。反切下字无法用影喻二母者,借用其他声母之字。反切的改良以李光地的《音韵阐微》为最差。由于汉字本身不能显示构成字音的音素,不适宜作为分析字音和注明音读的工具,同时汉字的读音也有时代和地域的差异,因此反切的弊病终究无法根除,反切注音法终究要被拼音字母所代替。

为您推荐

等韵门法的发展(语言)

等韵门法的发展(语言):音韵学史研究内容之一。从唐写本守温韵学残卷已经载有简单的*等韵门法,《通志·艺文略》曾着录《切韵内外转钤》、《内外转归字》看,早期的等韵门法数量较少,内容也较单纯,而且门法和韵图是分别行世..

叶韵说(语言)

叶韵说(语言):音韵学说之一。六朝隋唐至宋代后,按当时语音诵读上古诗歌和其他韵文多有不谐,便改读韵字,以求谐和。这种改读称为叶韵。如朱熹在《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下注:“音肱,叶古黄反”..

辞例式虚词研究(语言)

辞例式虚词研究(语言):古典型虚词研究方法之一。主张从大量书证中来比合推究虚词作用,并根据辞句结构判断虚词意义。通常是根据一类词的意义或作用辑以成类,进而比合推究虚词的作用,判定其结构意义。如清代王引之《经传释..

清代今音学(语言)

关于“古无轻唇音”的论争(语言)

关于“古无轻唇音”的论争(语言):音韵问题讨论之一。自清代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一说以后,许多学者信从其说,但也有学者持怀疑甚至批评的态度。符定一《联绵字典》创“古有轻唇音”之说:“夫轻重之分,出于自然者,以文字..

反切名义说(语言)

反切名义说(语言):音韵学说之一。主要有二说:(1)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戴震《声韵考》据唐元度《九经字样》序:“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认为南北朝以上称“反”,到唐代孙愐《唐韵》避讳“反”字,始改称“切”;(..

辞气式虚词研究(语言)

辞气式虚词研究(语言):古典型虚词研究方法之一。主张阐述虚词的神情声气作用。从文句气韵的运行规律出发,以虚词的语气作用为标准对虚词加以分类,从句子的节律、语气入手贯通虚词。如唐代柳宗元《复杜温夫书》:“所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