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主要流派之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注重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而着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都强调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但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重视结构的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则着重结构形式的描写。这一学派的先驱是人类语言学家F·博厄斯和E·萨丕尔。但从整个学派的历史来看,核心人物是L·布龙菲尔德,其《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1926年)和《语言论》(1933年)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奠定了描写方法的基础。在布龙菲尔德之后是Z·S·哈里斯,其《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年)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最为严谨的代表作。美国语言学会对该学派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学会1925年创办《语言》杂志,成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喉舌,每年还在夏季举办语言学讲习班,为学者们提供学术活动场所。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具有以下特点:⑴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⑵注重形式分析,避开意义这一因素。⑶在结构分析中,主要研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⑷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⑸建立“语素音位”。总的说来这个学派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而不注重语言能力的解释;着眼于语言间的差异,而不重视语言的普遍性。它只要求研究语言本身,而不重视与语言有关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它的结构分析方法已经相当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有悠久传统的语言,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1968年,吕叔湘的译本题为《汉语口语语法》,1979年)即应用这一方法来描写汉语。二十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描写语言学派是美国语言学界的主流后来随着*生成语法学派的兴起,并由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它在美国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语言)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