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也叫“讳饰”、“曲语”。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用另外话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不直说“死”,改用“山陵崩”来美饰。②古代人名“为尊者讳”的习俗。古代凡与帝王或帝王祖辈名字同字或同音的字,均须改用其他字。以避其讳。如汉代明帝姓名为“刘庄”,为避其名讳,平民百姓的“庄”姓被改为“严”姓。③“改窜”之一。因为犯忌等原因后人对前人文章所做的删改。如《史记》:“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引此文变为“……贬诸侯,讨大夫……”,因忌讳不言“天子”。
避讳(语言)
避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