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语汉语对音(语言)

回鹘语汉语对音(语言):

对音资料之一。回鹘语是一种用回鹘文拼写的古代语言。自唐代至明代(八世纪至十五世纪)主要流行于今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回鹘文是一种用粟特文字母创制的拼音文字,音值比较明确。现存的回鹘文文献中有若干是译自汉语文献,故回鹘语中有不少音译的汉语借词。从这种音译词的对音关系中可以考知当时西北地区的部分语音情况。如唐五代时期用回鹘文译的《玄奘传》,汉语的“玄奘”译作huintso,“三藏”译作samtso,“洛京”译作laqki,回鹘文本来可以译出汉语的鼻音尾(如“道场”译作tauqang),但这里却用不带鼻音尾的音节tso和ki对译“奘”、“藏”和“京”,说明当时汉语西北方音的这几个阳声韵字已不带鼻音尾了。匈牙利学者陈国和日本学者庄垣内、高田时雄对此项译音资料很有研究。

为您推荐

十六摄(语言)

十六摄(语言):早期等韵图的十六个摄。其名称及所包括的《广韵》韵部(平赅四声)是:通摄(东冬钟)、江摄(江)、止摄(支脂之微)、遇摄(鱼模虞)、蟹摄(哈灰皆齐佳泰祭废)、臻摄(痕魂臻真谆欣文)、山摄(山元仙寒桓删先)、效摄..

寄韵凭切(语言)

寄韵凭切(语言):等韵门法之一。指切上字为照三组字时,不论切下字属何等,被切字均列韵图三等。如脂,旨夷切,下字“夷”韵图列四等,而被切字“脂”列三等;又茝,昌绐切,下字“绐”在一等,被切字“茝”则在三等。但,充山切,本亦属此类..

藏汉对音(语言)

藏汉对音(语言):历史上用藏文拼写汉语词形成的译音字。现存的藏汉对音资料多为敦煌写卷。主要有:(1)《千字文》。(2)《金刚经》。(3)《阿弥陀经》。(4)《大乘中宗见解》。(5)《天地八阳神咒经》。(6)《法华经普门品(观..

摄(语言)

轻重交互(语言)

轻重交互(语言):等韵门法之一。指当以唇音字为切上字时,依切下字所属韵来决定被切字的声母属重唇音还是轻唇音。当切下字属于三等韵中的*轻唇十韵时,即使切上字是重唇音,被切字也应读轻唇,如湓,匹问切,切上字“匹”重唇,下字..

北音韵书(语言)

北音韵书(语言):摆脱《切韵》系统正统韵书的束缚,主要依照近代汉语北方话的实际语音加以编制的韵书。主要有:元代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中原音韵》、佚名《中原雅音》、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明代乐韶凤..

梵汉对音(语言)

梵汉对音(语言):历史上汉语与梵语(一种古印度语)的对音。后汉三国是梵汉对音资料的最早时期,其后这种对音资料一直延续到宋代。梵汉对音资料多限于佛教文献。梵汉对音资料对考证汉语古音极有帮助,但在利用时需要注意新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