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刻划符号(语言)

陶器刻划符号(语言):

简称“陶符”。指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陶片上所见的刻划符号和图形符号。主要见于仰韶文化(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对于这些符号的性质,目前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认为这些符号只是陶工的随意刻划或作的标记,根本不是文字;第二种认为这些符号大体可以释读,已经是文字;第三种认为这些符号既非随意刻划,也不同于后来的文字,是一种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陶器刻划符号对探索汉字起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您推荐

汉字(语言)

汉字(语言):记录汉语的文字。一般认为属表意文字类型。每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同一定的意义相联系,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按其形体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都可以写成方块形。它们之间按笔画的多少、形状、位置和长短等不同而互..

文丁卜辞(语言)

文丁卜辞(语言):指文丁时期的甲骨卜辞。董作宾把后来所谓自组卜辞、子组卜辞及一部分历组卜辞都看成是文丁卜辞。有人认为,组卜辞、子组卜辞等是武丁卜辞,只有一部分历组卜辞才是文丁卜辞。还有人认为,历组卜辞是武丁至祖..

钻凿(语言)

钻凿(语言):指卜用甲骨反面人工造作的槽穴。西周卜甲一般作方凿,在凿的外部有一道较深的竖槽;西周卜骨般作圆钻,在窝底外部凿一竖槽。殷墟甲骨上的凿一般是椭长形的,钻一般是圆形的。有时单用钻,有时单用凿,有时钻凿并用。关..

字形(语言)

宾组卜辞(语言)

宾组卜辞(语言):殷墟卜辞的一种。指有宾组贞人(如“宾”、“争”、“亘”、“古”、“永”等)出现的卜辞及在字体、文例、人物、事类等方面同于它们的卜辞。宾组卜辞有如下几个父辈称谓:父甲、父庚、父辛、父乙。据殷王..

卜夕卜辞(语言)①

卜夕卜辞(语言):卜问今夕有无灾祸的殷墟卜辞。如《甲骨文合集》(一六六二八)“癸亥卜贞:今夕亡”即为卜夕卜辞。..

双音化(语言)

双音化(语言):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词的语音形式倾向于双音节的现象。主要方式有:(1)单音节前或后加上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词或词缀。如:龟→乌龟、蛙→青蛙、姨→阿姨、锤→锤子、砖→砖头。(2)两个意义相同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