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和阗文”、“于阗塞克文”。中国新疆古代于阗地区塞种居民使用的文字。源出于印度婆罗米文字的笈多正体。所记录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语支。于阗文有楷书、草书和行书三种形式。字多合体连写。很多字母与古藏文相似,二者的附加元音符号也相同。现存文献属于五至十一世纪,多为佛典。还有着名的《于阗沙州纪行》、《于阗迦湿弥罗纪行》,以及各种奏报、书信、帐目、字汇集、木牍等。俄、德、英、法、美、日本、瑞典、挪威等国学者对于阗文资料进行过搜集研究。
于阗文(语言)
于阗文(语言):
也叫“和阗文”、“于阗塞克文”。中国新疆古代于阗地区塞种居民使用的文字。源出于印度婆罗米文字的笈多正体。所记录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语支。于阗文有楷书、草书和行书三种形式。字多合体连写。很多字母与古藏文相似,二者的附加元音符号也相同。现存文献属于五至十一世纪,多为佛典。还有着名的《于阗沙州纪行》、《于阗迦湿弥罗纪行》,以及各种奏报、书信、帐目、字汇集、木牍等。俄、德、英、法、美、日本、瑞典、挪威等国学者对于阗文资料进行过搜集研究。
毗伽可汗碑(语言):唐代突厥碑刻。开元二十二年(735年)立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右岸和硕柴达木湖畔。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年)发现。刻有汉、突厥两种文字。突厥文共八十行。内容主要是记功。碑文为利特勒所撰。..
苗文(语言):中国苗族使用的文字。建国前曾出现过几种老苗文。如: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禁用的湖南城步县“篆字”;清末湘西苗族秀才石板塘利用汉字的“形声”、“会意”两种造字方法,创制的一千多个苗文;外国传教士在贵州凯..
女真文(语言):中国古代女真族使用过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系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增减汉字和契丹大字的笔画或直接借用契丹大字的字形制成。于金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既有表音字,也有表意字。小..
厥特勒碑(语言):唐代突厥碑刻。开元二十年(732年)立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右岸和硕柴达木湖畔。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年)发现。刻有汉、突厥两种文字。正文六十六行,刻于大小二碑上。小碑一面写十三行,其余部分刻于..
托忒蒙古文(语言):也译作“陶德文”。中国新疆蒙古族使用过的文字。卫拉特人扎亚·班迪达于1648年根据蒙古语卫拉特方言特点,在*回鹘式蒙古文基础上改制而成。“托忒”是蒙古语“明确”的意思。有三十一个字母,其中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