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文 :
倒文往往会造成原句讲不通或不合逻辑,所以校勘时需要加以改正,古人把顺改倒文叫乙或乙正。如《墨子·鲁问》:“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四》“倒文四”条:“旧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据下文乙正。”可见有个旧本是作“翟虑耕天下而食之人矣”的,“天下而食”为倒文,句子讲不通,调整顺序后语义才通畅。又如《淮南子·原道》:“扶摇抄抱羊角而上。”这句话也讲不通,原文应该作“抄扶摇抱羊角而上”才是,“抄”与“扶摇”颠倒了。原因大概是受到东汉高诱《淮南子注》的影响,该句高注为:“抄、抱,引决也。”由于古书无标点,后人以为“抄抱”是连着的一个词,所以把原文的“抄”移到后面跟“抱”相连起来。
倒文跟错简不同。倒文往往是一句话内部的某些字词颠倒,错简则是有一定长度的整支简或某段简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通常会涉及多个字词组甚至语句的调整;倒文一般是紧挨着的几个字前后位置互换,而错简有紧挨着的,也有距离较远的字段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