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
俞樾晚年照生于浙江德清东门外南埭村,卒于苏州。《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续碑传集》卷七十五有传。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三十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授编修,五年简放河南学政,七年因被御史弹劾“试题割裂”而罢官。次年侨居苏州,潜心著述。同治十三年(1874)置地建屋,构筑“曲园”,以保和殿复试时为曾国藩所激赏诗句“花落春仍在”命名“春在堂”。先后主讲于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等书院,自同治七年(1868)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主讲杭州诂经精舍长达30年。每年春秋两季赴杭州讲学,往返苏杭两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诏复编修原官。
俞樾是一位通儒,著述宏富,内容极广,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影响最大的是经学,体现在对群经、诸子的校勘、训诂和对古汉语文例的归纳、总结。《群经平议》《诸子平议》《茶香室经说》《古书疑义举例》是其代表作。在被罢免河南学政后,俞樾研读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著作,从此服膺并宗法王氏父子治学。他遍注群经、诸子,仿《经义述闻》而著《群经平议》35卷,仿《读书杂志》而著《诸子平议》35卷,又“小变《经传释词》之例”而著《古书疑义举例》7卷。他继承了王氏父子“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的治学方法。虽然在体例上相模仿,但俞樾的研究内容并未重叠,风格特点亦不相同。章太炎认为《群经平议》虽不及《经义述闻》精当,而《诸子平议》可与《读书杂志》抗衡,《古书疑义举例》则被梁启超誉为“训诂学之模范的名著”。俞樾通过宋翔凤接受了庄存与的《公羊》学,转益多师,经学研究务求通博;主汉学、不斥宋学,间取朱子及其他宋儒之说;以东汉诸儒为主,多采古文经说,在经学思想上又具有今文经学的倾向,在具体的文字训诂和典章制度方而,采今文者亦不少;以诸子校经、明经义,且以其考证典章名物和历史史实,也吸收释道的合理成分;具有较强的古今语法的观念,注重从语法规律、语义搭配寻求确切的训释;强调在通博的基础上大胆疑经,形成自己的“独得之见”,有求新求异倾向。由于过分依赖“因声求义”“以意逆志”,用意过当而致误,亦有据孤证以立异的现象。
作为经学教育家,俞樾长期主持杭州诂经精舍及其他多个重要书院,门生弟子数以千计,章太炎、黄以周、缪荃荪、吴昌硕、崔适、朱一新、戴望、吴大澂、谭献、宋恕等在近代学术界享有盛誉;他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求新求异倾向,兼容并包、崇尚实证的精神,影响了江浙一带的大批学人乃至整个地区的学术风气。
俞樾所著汇刻为《春在堂全书》近500卷。凤凰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有《俞樾全集》整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