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R. :
1782年1月5日出生于英国诺森伯兰郡的莫珀斯镇,1834年8月1日在中国澳门因病去世。马礼逊受苏格兰长老会父亲的影响,自幼接受宗教熏陶。少年立志成为牧师后,马礼逊先后就学于霍克顿学校和高士坡传教学院。在攻读神学的基础上,马礼逊通过刻苦努力,掌握了拉丁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还兼修了天文、医学和汉语,对海外传教情况也有所了解。1804年5月,他申请成为伦敦传教会传教士,并于1807年抵达中国澳门和广东地区传教,自1809年起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商行担任中文翻译。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27年,有两次婚姻,共育有8名子女。
马礼逊作为中国新教传教的创始人,探索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方法,曾尝试教育传教、医疗传教及印刷传教等。马礼逊入华传教的早期情况,见其伦敦会的传教同伴米怜整理出版的《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马礼逊的传教活动包括与米怜一起首次将《圣经》全部翻译成中文,以《神天圣书》为名将其在中国出版;翻译并编写出版大量中文传教书籍和小册;探索在中国开展医疗传教;重视文字传教方法,在中国创办近代中、英文传教报刊,引进西方印刷机和石墨印刷技术,是中国现代报刊事业和印刷术的奠基人;为了在华传教事业后继有人,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委托米怜常驻马六甲英华书院,培养中英双语人才;还邀请英美新教差会到中国传教,派遣新教传教士赴华。
马礼逊自1805年在伦敦期间得知到中国传教之后就开始学习汉语。入华后,在汉语语言以及中国文化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发表了系列关于中国语言和英语的语言类著作。马礼逊编撰和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华英字典》(1815~1823)、《通用汉言之法》(1815)、《英国文语凡例传》(1823)、《广东省土话字汇》(1828)等。 马礼逊因精通汉语自1809年起供职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直至1834年该商馆被取缔,除短暂离开回到英国的两年,马礼逊一直是广州商馆最为倚重的中文译员,他参与了这一期间中英之间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事务。1816年他还陪同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出使北京,1820年出版了《1816英国使团出使北京大事记》。1834年担任英国政府驻华中文秘书兼翻译(同副领事级)。
国内外对马礼逊的研究,主要从历史学或宗教学的角度研究马礼逊的传教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界更多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对马礼逊展开研究。马礼逊对“中学西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撰写出版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著述,他出版的汉英双语词典以及《圣经》中译本,使他在182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外,马礼逊将在华收集的大量清中期以前的中国古籍文献,运回英国后,以赠送藏书为条件促使英国设立汉学教席。马礼逊去世后,1837年英国伦敦大学设立了为期五年的汉学教席,英国第一位汉学教授基德接受职位,培养出了英国汉学家理雅各。马礼逊的中文藏书主要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马礼逊特藏珍藏,一部分藏书被香港大学图书馆珍藏。马礼逊对“西学中传”的贡献在于他创办的英华书院开启了中国英语教育史的先河,他编写的英语语法书和中英双语书籍作为英语教学的教材被广为使用。21世纪初,中国语言学界开始关注马礼逊的双语词典、语法书、中英翻译方面的研究。马礼逊参与中英政治、外交方面的研究目前仍是马礼逊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