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戆章(1854~1928) : 中国清末第一个提出改革汉字和制订切音字方案的人。字雪樵,清咸丰四年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12月28日在厦门去世。18岁考秀才未中,移居厦门。后到新加坡谋生,兼学英文。25岁回厦门,以教华人英语和西人华语为业。当时正是提倡维新变法的时候,很多人主张普及教育以求国家富强。卢戆章受到民间方言韵书《十五音》和厦门话教会罗马字(白话字)的影响,认为要普及教育必须先有一套"字话一律"的切音字(拼音文字)。他认为"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者,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亦即易于着笔,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切音新字》序)。他经过10年研究,于1892年拟成一个 "两字合切成音" 的厦门话拼音文字方案,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和它的变体,取名《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出版课本《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在厦门传授。据说"只须半载,便能持笔抒写其所欲言","旅闽西人亦多传其学,称为简易"(1898年都察院代奏文)。
1898年卢戆章把他的方案呈交清政府审查。戊戌变法失败被搁置下来。1905年他到北京,再次呈交方案。这时王照的汉字偏旁式切音字方案《官话合声字母》在北方流行,因此他放弃原来的方案,又用汉字笔画另订了一个新方案,写了一部京音的《中国切音新字》,第三次呈交清政府。但清政府不予采用。他只好回到厦门继续在民间推行。他在《北京切音教科书》上印了一副对联:"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
1913年,"读音统一会"议订注音字母。他是福建省代表,坚持他的双拼式切音字。1915年他用自己的方案出版《中国新字》。1916年又出版《中华新字》。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