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上文字凸起,钤盖后印文呈白地红字者,称为“朱文”,俗称“阳文”。
反之,则为“白文”(阴文)。汉魏印章多白文,唐以来多用朱文。清陈炼《印说》云:“刻朱文须流利,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沈凝,令如寒山积雪。落手处要大胆,令如壮士舞剑;收拾处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针。”明甘旸《印章集说》云:“朱文印上古原无,始于六朝,唐、宋尚之。其文宜清雅而有笔意;不可太粗,粗则俗;亦不可多曲叠,多则类唐、宋印,且板而无神矣。”元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云:“朱文印,或用杂体篆,不可太怪。”又云:“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旁有出笔,皆滞边,边须细于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虚,纸昂起,未免肥边于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
”然于印之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亦有不同角度之理解,顾大韶《炳烛斋随笔》云:“凡物之凸起者,谓之牡,谓之阳;凹陷者,谓之牝,谓之阴。此一定不易之词也。盖大至山谷,小至器用皆然。
惟今之言印章者不然,则以凹陷者为阳文,凸起者为阴文。”“凡后人之印章以印纸,故凸起处其印文亦凸;凹陷处其印文亦凹。古人之印章以印泥,故凸起处其印文反凹,而凹陷处其印文反凸。
所谓阳文,正谓印之泥而其文凸也;所谓阴文,正谓印之泥而其文凹也。盖从其所印言之,非从其所刻言之也。”参见“白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