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楚生(书法)

来楚生(书法):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勛,字初生,晚年更字初升,号然犀、负翁、一支、非叶等。其别署有安处楼、然犀室。浙江萧山人。

来楚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他的篆刻艺术,博採衆家之长,并能够完美地溶于自己的印中。这其中,战国古玺、秦汉印、流派印中的浙派、皖派以及吴让之、吴昌硕对他的影响最大。然而他虽然游刃于衆家之中,但终可求得其所,刻出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来楚生印章在古玺的章法上得益很深。比如“自爱不自贵”一印。这方印的章法,一看便知是模仿古玺名印“日庚都萃车马”的。但来楚生没有单纯地照搬古玺章法,而是用古玺的章法,表现小篆的内容。这种用古玺形式,而不用古玺文字的方法,可以说是来楚生的一个创造。用古玺的章法形式,表现任何一个年代的文字内容,旣避免了与古玺的雷同化,又大大地扩展了古玺章法形式的表现範围,将其优点有机地融于各种印章之中。“自爱不自贵”,选用的全是小篆文字。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印章重複字过多带来的呆板、繁赘之感,运用古玺灵动、跌宕的章法,使之活跃起来。

来楚生的另一方印“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运用的也是古玺章法。在古玺印章中,有一类章法中间很空,而两边紧凑。这类章法,在后世的治印行家眼中都是忌讳的,因爲这类章法用不好,很容易使印章有涣散的感觉。而来楚生在运用这类章法时,十分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并有意地利甲它来完善整个印章章法。首先,此印选择的是汉代篆字,也就是“缪篆”。这种字体方正扁平,如果字多一些放在一起的话,就会感到横线很多。因此,如果中间不空开一些的话,就会使印章有沉闷、机械之感,倘若只是空开而不做其他处理,恐怕也很难使印章完美。所以,来楚生便将两行字靠边的笔画全刻掉,让某此印文与印边重合,似乎使已经隔开较远的两行字分得更远。其实这样一来,从视觉上看,反而使两行字显得紧凑了。来楚生运用了数学中“负负得正”的理论,其妙手回春之法,无不爲后人叹爲观止。

来楚生印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印章风格古拙、苍劲、老道。“安处楼”,是来楚生晚年的作品,静观其印,眞有“人书俱老”之感,如见古柏,如闻遥锺,无丝毫巧饰之赘笔,无半点造作之感。

必须提到的是,来楚生的印章,不仅爲我国篆刻艺术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对未来的印章发展,也提供了某些啓示,即来楚生的印章,还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来楚生印章的极盛时期是七十年代初期,而那时他的印章并未得到社会的十分重视。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晚期,来楚生的印章倍受推崇,这原因就在于他的印章适合了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有人说,来楚生的印章,是现代派印章的先驱,这话不无道理。现代派艺术的宗旨,说到底就是要打破人们的视觉常规,因情而发,因情而作,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尽情地表现自我。来楚生印章的相当部分,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他的“纸上鼓吹”,按照常规的章法不应该如此排布。“上”字太大,而且四周很空,印章的底边又都刻掉了。常规的章法底边是一定要留的,而且还要多留一些,免得印童头重脚轻。但来楚生没有受这些常规的限制,而是“我行我素”,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章法不修边幅,刀法又十分随意。纵然此印细究起来,似乎有点小毛病,但总体上看却不失大家风範,如同信手拈来,“大智若愚”。来楚生的另一方印“初升”也有同样的意趣。

来楚生不愧爲是中国印章史上的一员骁将。

为您推荐

阌县大兴院造像记(书法)

阌县大兴院造像记(书法):【简介】: 隋开皇五年(585)四月刻。正书。八行,行七至十六字不等。末署住山比丘惠昌记。 。【赏析】: 并不是每一块古代石刻的书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这张《阌县大兴院造像记》的搨片就是如..

童大年(书法)

童大年(书法):童大年(1871—1955),在目下篆刻界中知者不多,但他当年却是铁笔威赫,不可一世。吴隐辑《现代篆刻集》广选当代印家名品,一般每位一页,独童大年则专佔一册,可见其爲世所重之一斑。 童大年爲西冷印社早期宿耆,与西..

元礼之墓誌(书法)

元礼之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魏故安东将军光州刺史元使君墓誌》。北魏永安元年(528)十一月刻。正书。十九行,行十九字。44.3×438cm。一九二六年河南洛阳北陈庄村出土。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

胡震(书法)

易孺(书法)

易孺(书法):易孺(1874—1941)篆刻初宗黄牧甫,后游历大江南北眼界大爲开阔。一九二一年在北京与金石契友数十人结爲“冰社”,易孺爲社长。 易孺在篆刻方面崇尙变革,他认爲沿袭别人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有自己的面目。 他的朱文..

乔大壮(书法)

乔大壮(书法):乔大壮(1892—1948)于篆刻推崇赵之谦、黄牧甫。他自己治印则力追黄牧甫。因他所处的时代商周古器出土日多,乔大壮广事搜集并使其丰富自己印章的艺术内涵。他所作的大篆印章、布局章法重变形,极尽夸张之能事..

丁二仲(书法)

丁二仲(书法):(1869—1935)原名尙庾,成名后在篆刻书画作品上均以字二仲署名,故原名鲜爲人知。浙江绍兴人,久寓南京。父亲曾在河北通州做小官吏,颇通经书文字之学。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其父在抗击侵略中以身殉国。他随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