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之一。
指钩的写法。作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趯起,力集于笔尖。
具体运笔是:行笔至钩处,轻顿作围,转笔向上,挫锋蓄势,向左提趯。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趯须其锋。
(原注:得势而出。)”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二《永字八法详说·趯势第四》云:“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
又云:前画卷则别敛心而出之。口诀云:傍锋轻揭借势,势不劲,笔不挫,则意不深。
趯与挑一也,(按:清冯武云:左笔曰趯,右笔曰挑。)锋贵于涩出,适期于倒收,所谓欲挑还置也。夫趯自努出,潜锋轻挫,借势而趯之。问曰:凡字之出锋谓之挑,今更为趯,何也?论曰:挑者语之小异,而其体一也。
夫趯者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努画收锋,竖笔潜劲,借势而趯之。笔诀云‘即是努笔下杀笔趯起’是也。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伫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
”元郑《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云:“趯笔者,蹲锋于努画中,纽挫取势为迟涩。得势险激,左出是峻疾。”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云:“趯之为法,要轻挫潜生,而起快峻之锋。”清《佩文斋书画谱》载《书法三昧·运用》云:“钩之祖,趯法也。柳宗元云:趯宜蹲而势生。其法蹲锋上出,险势傍分。然亦分三体:左如‘氐’、‘长’字,须长趯以应右。
右如‘门’、‘丹’字,须长趯以应左。中如‘东’、‘乘’字,趯须朝上。
又有:棘针,短而有力。虿尾,‘丁’、‘亭’、‘宁’字用之。
蟹爪,‘殊’字用之。‘事’‘于’之趯,皆随体变化也。
”清蒋和《书法正宗·点画全图·钩法》又论趯之“出五角法”云:“勾凡三角,要在中间向右一宕,得了第一角。次向下弯,然后缩笔向上左趯出,连作三笔写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