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唐天宝十三年(754)六月二日刻。行楷。十四行,行十四字。36.6×366cm。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出土。一九三二年春归李根源。李根源《曲石唐誌目》着录。李希泌辑入《曲石精庐藏唐墓誌》。
【赏析】:
书法是抽象艺术,其形象并不摹拟某一具体物象,而是从许许多多事物的形象中抽绎出来的。因此,书法艺术形象引起的主体意识活动,也是非常自由,并无限定的指向。然而,欣赏者往往把书法形象视爲有生命的活体,往往把书法形象和人自身相联。
人也罢、动物也罢,矫健有力的肢体必定是骨与肉的恰当组合。书法要有矫健的生命之力,也就强调要有骨有肉。笔画起、落、转折等处要见方楞的直硬轮廓,运行中要丰满,这样,笔画便如运动员的腿和臂,在关节处见骨,而又肌肉丰满。若起、落、转折皆是圆圆的、光光的,便会将欣赏者的想像引向肥软的肢体,或死蛇、蚯蚓。太肥的笔形,就会想起墨猪了。故前人评书,将有骨有肉者誉爲“筋书”,有肉无骨则讥爲“墨猪”或“死蛇”、“蚯蚓”。
此誌书法之病,就在于刻手将笔画的起、落、转折全部挖得圆光无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