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仁铭(书法)

韩仁铭(书法):

【简介】:

全称《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东汉熹平四年(175)十一月刻。碑原在河南荥阳。金正大五年(1228)爲荥阳令李辅之发现。淸康熙年间曾一度佚失。后又发现,移荥阳县署。一九二五年迁置荥阳第六中学内。石右下角损。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存上截高六尺五寸,广三尺八寸。”隷书。八行,行十九字。额篆书二行十字“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明末淸初拓本,首行“熹字”下四点可见。有翻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淸初搨本。

【集评】:

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以疏秀胜,殆蔡有邻之所祖。”淸杨守敬评此碑云:“淸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品格当在《百石卒史》之上。”

【赏析】:

隷书发展到东汉时期已臻至成熟。这一时期的隷书已经定型,成爲官方的标凖书体。历代对这一时期的隷书已作过总结和评价。并按照它们的风格特徵进行了分类。《韩仁铭》被划在:“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立汉碑风范”的风格之中。

我们不妨拿《张迁碑》和《韩仁铭》作简单的 对比:前者的线条较之于后者显得古拙浑厚,后者则显得凝炼;前者的结体方整取横势,后者的结体疏朗宽博;前者的用笔沉着凝重,后者的用笔飘逸洒脱。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对比结论,已爲大家所接受。但更有一些内容是爲大家熟视无睹的—放在我们面前的这幅拓片,它是通过书丹、勒石、风化、传搨等四种手段综合形成的作品。今天我们从中已无法探究其原来之风貌,只是凭藉着我们的经验和历代对其评价的结论,加以品鑒和想象,从中得出我们所赋予的认识。

我们在 过程也许不必局限于它的线条如何,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所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诸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斑驳陆离、石花之镶嵌、线条之凹凸感及黑白对比现象,对它的线条质感都有一定的影响。从中能够发现、挖掘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仔细玩味“计白当黑,计黑当白”的涵义所在。

为您推荐

熹平石经残字(书法)

熹平石经残字(书法):【简介】: 传爲蔡邕书。东汉熹平四年(175)刻,爲官方校正《五经》文字刻石。建于洛阳太学。有《书》、《诗》、《仪礼》、《公羊传》、《论语》。共四十八石。几经兵火徙乱,蕩佚无存。后自宋代偶有残石..

堂谿典嵩高山请雨铭(书法)

堂谿典嵩高山请雨铭(书法):【简介】: 又名《嵩高山石阙铭》。误称《季度铭》。东汉熹平四年(175)刻。在河南登封,刻于《开母庙西阙铭》之下。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高九寸五分,前八行略高分许,中有界道,广五尺四..

娄寿碑(书法)

娄寿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玄儒先生娄寿碑》。东汉熹平二年(174)正月立。石旧在湖北襄阳光化县,久佚。隷书。额篆书“玄儒娄先生碑”六字。传世可信搨本爲明华夏眞赏斋宋搨本,缺首数页,自“营以禄”起,有明丰道生及..

熹平残碑(书法)

郑固碑(书法)

郑固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郞中郑固碑》。东汉延熹元年(158)四月立。碑在山东济宁。宋时即已漫漶。隷书。十五行,行二十七字。淸初仅存上段二百五十四字。雍正六年(1728)李鵾得原碑下右角存二十四字。乾隆四十三年..

鲁峻碑(书法)

鲁峻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故司隷校尉忠惠父鲁君碑》。也称《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四月立。在山东济宁县学。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一丈一尺五寸,广四尺五寸。”碑阳十七行,行三十二字;碑阴二列,列..

鲜于璜碑(书法)

鲜于璜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一九七二年在天津市武淸县高村出土。碑呈圭形,高242cm,宽81至83cm。隷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共八百二十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