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也称《杨绍买地莂》。西晋太康五年(284)九月刻。明万曆元年(1573)浙江出土。形似破竹之陶瓦形。曾归柳元毅、章钰、粤东温氏。后佚,搨本遂难得。淸乾、嘉时曾横断一道。正书。六行,行六至十四字不等。共六十五字。罗振玉《两浙佚金佚石》辑入。
【赏析】:
这是一件平常不过的古代买卖合同书,用以考察民俗和文字演化固不无价値,其如书法何?然而,这裏要讨论的偏偏是其书法意义。
我们今天见的竹木简牍文字多了,对这种“奇古”的杂体字并不感到如何新鲜;其特别处在于,这片契约文字是先刻在成形的乾泥之上的陶製。以锋稜刻划,势必比用毛笔在竹木签和纸上书写更爲生涩,因而线条自然偏向匀劲,刻写速度的迟缓感致使字形又自然地趋方就圆,以楷势出之。其操作固然简单,却不能因此而抹杀书迹对刻者情緖的记载,如一些字划的外逸和尾字末笔的长曳,即把完事之后的舒鬆意态恰好地表现出来。这似乎又昭示我们,在书写速度,字的体势与主观情緖三者之间,有着某种极其微妙的自然合作关係。
同时,面对锋稜于陶片上的锥画迹象,使人下意识地直觉到了“如锥画沙”般的艺术效果。搨片上再纤微的白线也不乏质感和深沉度,颤掣而行的迹道将机锋潜藏,隐然不可琢磨,使人情不自禁地爲之着力助肘—也只有笨拙的技法在陶泥与锋稜的搏门中,才能直接眞切地体现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涩势与线条力感;却又恰恰是古往今来书人意念所欲求的毛笔在纸上书写的笔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