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传爲唐冯承素双鈎廓塡本。纸本。行书。凡二十八行。24.5×69.9cm。故宫博物院藏。此卷原题爲“唐模兰亭”,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元郭天钖跋曰:“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眞迹上双鈎所摹”,以后就被定爲冯承素所摹。此帖曾入宋高宗内府,元初入郭天锡手中,明代藏于杨士奇家,后又藏于王济处,丰坊借摹上石,后归项元汴,淸初递藏于曹溶、陈定、季寓庸诸家,乾隆时入藏内府。《珊瑚网书跋》、《平生壮观》、《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皆有着录。刊入《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第一集)、《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兰亭滙帖》。
【集评】: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耳。”淸周星莲《临池管见》:“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敎》用方,二帖爲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淸朱和羹《临池心解》:“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赏析】:
《兰亭》自唐以降,一直被奉爲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随着王羲之书法地位的隆昇,自欧、虞、褚始,大凡名家,几乎没有不临《兰亭》者。
鈎摹本《兰亭》作爲公认的书法神品,不仅在于它的流传有緖而不断提高着它的知名度,更在于它被认作魏晋风度的代表:骨力寓于姿媚之中,自然中又蕴涵匠心。内擫的笔势,遒丽爽健的线条,圆融中和的体态,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总是以这一恒定的书法形象及其造就的意境影响着无数古往今来的崇拜者,并且作爲中国书法主流的典型象徵昇成爲永远不可追攀的书法高峰-“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在迷信和盲从中被神化。其实,《兰亭》的神话是国人“法先王”、认同权威的传统心理所导致。恰恰是权威的认定熄灭了无数个人创造的火焰。况且,国人总是力图在共性中寻求个性安宁的栖身之所,无怪乎《兰亭》的神圣光晕日见增厚,至今难以散开淡化。《兰亭》的宗敎式的法力,正奠基于人们的顶礼膜拜。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们恰恰彻底地背离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本体精神,捨弃了王羲之敢于比肩古人的气槪。大凡千余年来宗法王书却使书艺僵化没落的种种弊端盖根源于斯。
我们无须仰视《兰亭》,而当我们淸醒地正视它的时候,我们才能眞实地感受到它的艺术价値所在。无论称其妩媚、灵动、整饬、精微,还是赞叹整帖充溢着的天然情趣和活泼泼的生机—儘管它是鈎摹本。在其书法形质的表现背后,成功的精灵却是王羲之的个性和人生态度上那股“放浪形骸”的气质。有趣的是,王羲之的从事书艺,乃其余事,他全无因袭的心理负荷,毋需以鬻书维持生计、以工书跻身仕途、以善书博取社会名望,或许《兰亭》就是以这般超脱的心态来书写的。倘若如此,其书法风格和书写时的心态正吻合于“自然”,“心”与“书”水乳交融,成功顺理成章。
《兰亭》的成功,固然是继承意义上的成功,更是高扬个性意识的成功。神化它、僵化它、复製它,都是一种亵渎,都是一种退化,都是对它原本价値的“内迷其理”。即使仅仅认爲继承才能振兴书法艺术,所可继承者,只能是《兰亭》赖以产生的精神内核,而非金玉其外的点画形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