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

    寄托 :

周济是清代提出有系统词论的第一人,其词学内涵的核心是寄托理论。周济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于《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词辨》是周济于嘉庆十七年(1812)仿张惠言编《词选》体例,在宝山令田钧家教其子学词时编的一部词选集。道光十二年(1832),周济编《宋四家词选》。《介存斋论词杂著》和《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是周济编《宋四家词选》时所持词学观点的记录。

词作为言情为主的文学样式,以抒发闺房儿女之情为主。为了突破这种狭窄境界的局限,当时出现了两种意见:①突破传统,解放词体,让词向诗靠拢。②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通过“寄托”扩大词的职能。周济坚持第二种意见,认为“无谓之词”不可取,明确指出“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要改变词的卑微地位,必须使闺情词具有诱发性和指向性,能寄托作者的哀怨自叹之情。

虽然朱彝尊主张词要“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意”,张惠言主张词要通过里巷男女的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但周济仍觉即使有所寄托,都或格调太低,或失之浅薄。因此《介存斋论词杂著》指出:“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词的托意要深厚,不可浅薄,浅寄之词不为荣。要实现词的寄意深厚,词人必须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寄托的内容必须和时代盛衰相联系,即抒发以现实政治生活为背景的社会感慨。此外,要求词的寄托必须有史的价值,同时做到寄言得体,形成词的浑厚之境。

为您推荐

上博简《逸诗》

上博简《逸诗》 : 上博简《逸诗》残简共2篇,都无篇题。整理者马承源以其中比较完整的诗章的首句作篇题,为《交交鸣鹥》;另一篇诗章残缺较多,据诗意内容拟定篇题为《多薪》。这两首诗都不见于今本《诗经》..

黄溍

黄溍 : 婺州路义乌县(今浙江义乌)人。先后师从王炎泽、刘应龟、方凤、石一鳌等,与龚开、周密、仇远、白珽等遗老名士过从甚密。元延祐二年(1315)中进士,授宁海县丞,整顿盐政,除暴安良,有令名。后历任诸暨州判..

宋褧

宋褧 : 大都(今北京)人。为宋桢之子,宋本之弟。宋桢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为归州兴山县(今属湖北)主簿,宋褧出生于此。他年少时家境贫寒而刻苦向学,延祐六年(1319),宋本兄弟随家北还大都,得到元明善、张养浩..

卢琦

李齐贤

李齐贤 : 朝鲜半岛高丽庆州人。远祖为三韩功臣,李齐贤“自幼嶷然如成人,既知为文,已有作者气”。高丽忠宣王王璋留居大都期间,延祐二年(1315),召李齐贤随侍。当时,“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

姚燧

姚燧 : 河南洛阳人。生于元太宗英文皇帝十年(1238),3岁而孤,由叔父姚枢抚养长大,早年就学于名儒许衡。38岁出仕,历官奉议大夫、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直学士、大司农丞等,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召修《..

王沂孙

王沂孙 :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平资料绝少,据学者考证,生年有1251年左右、1248年左右、1238年、1231年之前、1230年左右诸说,卒年则大致在1306~1321年之间。王沂孙在南宋的行迹难以考察,今有学者认为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