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 :
周济是清代提出有系统词论的第一人,其词学内涵的核心是寄托理论。周济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于《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词辨》是周济于嘉庆十七年(1812)仿张惠言编《词选》体例,在宝山令田钧家教其子学词时编的一部词选集。道光十二年(1832),周济编《宋四家词选》。《介存斋论词杂著》和《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是周济编《宋四家词选》时所持词学观点的记录。
词作为言情为主的文学样式,以抒发闺房儿女之情为主。为了突破这种狭窄境界的局限,当时出现了两种意见:①突破传统,解放词体,让词向诗靠拢。②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通过“寄托”扩大词的职能。周济坚持第二种意见,认为“无谓之词”不可取,明确指出“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要改变词的卑微地位,必须使闺情词具有诱发性和指向性,能寄托作者的哀怨自叹之情。
虽然朱彝尊主张词要“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意”,张惠言主张词要通过里巷男女的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但周济仍觉即使有所寄托,都或格调太低,或失之浅薄。因此《介存斋论词杂著》指出:“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沈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词的托意要深厚,不可浅薄,浅寄之词不为荣。要实现词的寄意深厚,词人必须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寄托的内容必须和时代盛衰相联系,即抒发以现实政治生活为背景的社会感慨。此外,要求词的寄托必须有史的价值,同时做到寄言得体,形成词的浑厚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