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龙录》 :
赵执信(1662~1744)撰,1卷,4000余字。赵执信生平主要见于《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一、《国朝名家诗钞小传》、汪由敦《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赵先生执信墓志铭》等。《谈龙录》撰成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论诗推崇冯班、吴乔,针对王士禛造成的一时风气,希望有所救弊。
“谈龙”即谈诗,王士禛、赵执信和洪升三人皆以龙喻诗,但观点不同。洪升认为:“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以描摹无遗为诗的整体性特点。王士祯认为:“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诗之神妙在于偶露一爪一鳞之中,不必像雕塑绘画一样全体呈现。赵执信则认为:“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更加关心诗的整体性,强调所描绘的一爪一鳞应该足以显示全部,诗如神龙宛然在,不必拘于所见。
作者从前人诗论中特别揭示出“诗中须有人在”(吴乔),“诗外尚有事在”(苏轼),“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强调诗歌要表现真性情,“喜者不可为涕泣,悲者不可为欢笑,富贵者不可言寒陋,贫贱者不可语侈大”,指出王士禛《南海集》中诗多矫情。“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不满王“酷不喜少陵”与“又薄乐天”等看法,认为“乐天《秦中吟》《新乐府》而可薄,是绝《小雅》也”。提出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过分追求神韵会流于空虚,“徒以风流相尚而已”。
《谈龙录》有不同版本,通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初版陈迩冬校点《谈龙录·石洲诗话》合印本,齐鲁书社《<谈龙录>注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