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派 :
翁方纲《志言集序》说:“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据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复初斋文集》卷四)但清人并没有“肌理派”这种说法。当代首次明确提出“肌理派”的是朱则杰,其《清诗史》列有“翁方纲与肌理派”一节。严迪昌《清诗史》“翁方纲及其‘肌理说’”一章,对这一诗学群体成员的论述更加详细。之后,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专列“肌理诗派”一章,先论述了肌理说的理论价值和翁方纲作品艺术特色,然后详细阐述了肌理派的成员,相对详细勾勒出这一流派的基本面貌。自此,肌理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被学界广为接受。
肌理派创始人是翁方纲,主要成员有乐钧、谢启昆、张廷济、梁章钜等。由于长期担任广东学政和礼部侍郎,翁方纲所代表的肌理派在乾嘉诗坛一度影响很大。
肌理派论诗,以杜诗为最高典范,但主张通过师法苏轼、黄庭坚而上溯杜甫。“肌理”来自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翁方纲《仿同学一首为乐生别》说:“格调、神韵皆无可着手也,予故不得不近而指之曰‘肌理’。”(《复初斋文集》卷十五)翁方纲以用“肌理”表述自己的诗学主张,内涵较杜甫诗歌特指杨贵妃之美大大拓展,强调义理与文理的统一,借真才实学来振兴诗道。肌理派论诗以重学为主要特点,但与江西诗派、浙派表现为诗人应该具有深厚学养不同,肌理派重学表现为直接以学问入诗,作品迥异于抒情言志的传统诗歌,在当时颇受非议。
肌理派是乾嘉考据学兴盛的产物,是以文为诗、以学为诗传统诗学观念的极端表现,是为补救神韵说玄寂难解和格调说拘泥古法之弊而提出的,是中国传统诗学中“以才学为诗”理论的总结和发展。肌理派创作打破了宋诗言理不足取法的传统观念,对提升宋诗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了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时期的宋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