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派

    肌理派 :

翁方纲《志言集序》说:“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据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复初斋文集》卷四)但清人并没有“肌理派”这种说法。当代首次明确提出“肌理派”的是朱则杰,其《清诗史》列有“翁方纲与肌理派”一节。严迪昌《清诗史》“翁方纲及其‘肌理说’”一章,对这一诗学群体成员的论述更加详细。之后,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专列“肌理诗派”一章,先论述了肌理说的理论价值和翁方纲作品艺术特色,然后详细阐述了肌理派的成员,相对详细勾勒出这一流派的基本面貌。自此,肌理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被学界广为接受。

肌理派创始人是翁方纲,主要成员有乐钧、谢启昆、张廷济、梁章钜等。由于长期担任广东学政和礼部侍郎,翁方纲所代表的肌理派在乾嘉诗坛一度影响很大。

肌理派论诗,以杜诗为最高典范,但主张通过师法苏轼、黄庭坚而上溯杜甫。“肌理”来自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翁方纲《仿同学一首为乐生别》说:“格调、神韵皆无可着手也,予故不得不近而指之曰‘肌理’。”(《复初斋文集》卷十五)翁方纲以用“肌理”表述自己的诗学主张,内涵较杜甫诗歌特指杨贵妃之美大大拓展,强调义理与文理的统一,借真才实学来振兴诗道。肌理派论诗以重学为主要特点,但与江西诗派、浙派表现为诗人应该具有深厚学养不同,肌理派重学表现为直接以学问入诗,作品迥异于抒情言志的传统诗歌,在当时颇受非议。

肌理派是乾嘉考据学兴盛的产物,是以文为诗、以学为诗传统诗学观念的极端表现,是为补救神韵说玄寂难解和格调说拘泥古法之弊而提出的,是中国传统诗学中“以才学为诗”理论的总结和发展。肌理派创作打破了宋诗言理不足取法的传统观念,对提升宋诗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了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时期的宋诗运动。


为您推荐

尤侗

尤侗 : 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季诸生。清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二十一年告归。四十二年康熙南巡,赐御书一幅,即家晋侍讲。尤侗既享老寿,词坛交流亦广,词序词评甚多。其论词之旨约..

《扬子江小说报》

《扬子江小说报》 : 月刊。宣统元年四月一日(1909年5月19日)创刊于汉口,《中西日报》馆发行,同年八月一日(9月14日)发行第5期后大概即停刊,今可见5期。胡石庵主编。刊物以“维持社会,鼓吹文明”“藉齐东语,醒..

杏园雅集

杏园雅集 : 正统二年(1437)三月初一日,太子少傅杨士奇,大宗伯杨溥,少詹事王直、王英,侍读学士钱习礼、李时勉、陈循,左庶子周述和锦衣卫千户谢环,聚首太子少师杨荣府第杏园,举行了一次诗酒酬唱的文学社集,史称..

《全浙诗话》

性灵派

性灵派 : 最早明确命名为“性灵派”的是日本学者铃木虎雄,他的《中国诗论史》第三篇“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专列“性灵派之弊”一节。此后,钱仲联《三百年来浙江的古典诗歌》指出,清代中期浙江诗歌..

龚鼎孳

龚鼎孳 : 安徽合肥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后降清,擢太常寺少卿,迁左都御史。与冯铨、刘正中争门户,骤降14级。清康熙元年(1662)以侍郎候补,累官至礼部尚书。卒于任,谥端毅。以文学驰名,与钱谦益..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 近代中国的文学翻译实践,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西文化、文学、语言、文字碰撞交融的产物。域外文学的大量译介,冲击和改变了中国作家的传统文学观念与形制规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