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饰 :
夸,夸张。饰,修饰。夸饰,指故意夸大其词,铺张过实,使要表现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出自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夸饰》篇。《庄子》中已有“曼衍其辞”之语。孟子发现了《诗》《书》中语言与客观实际不符的现象,指出要突破语言的表面意义来推究作者的写作本意,并提出“以意逆志”的观点。但孟子只是认识到了夸饰这种语言现象,并没有对其更深入的研究。东汉时期在谶纬神学泛滥的文化语境下,王充《论衡》以“疾虚妄”为出发点,对于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表达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也否定了夸饰的修辞手法。
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篇全面论述了“夸饰”这一概念。他指出“夸饰”是“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即夸饰是自古就有的语言现象,如“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等,这些状物写景的句子,用的就是夸饰的修辞手法。它们虽然与实际情况不符,但“其义无害”。夸饰手法的运用可以达到的艺术效果是:“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但刘勰也指出夸饰应符合一定的度,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夸饰”概念的提出是魏晋六朝时期文学自觉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刘勰的夸饰观从理论的高度肯定了文学语言独特的表达效果和独立的审美价值,使文学语言超越了以往只是记录事实的工具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