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 :
河南鲁山人。17岁开始折节向学,事元德秀。玄宗天宝六载(747)到长安应举,因李林甫玩弄权术,应举者全遭落第,元结归隐商余山。十二载,再次应进士举,次年春登第。安禄山反,他率族人南奔,避难于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因号猗玗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由国子司业苏源明推荐,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叛军。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代宗大历七年(772)入朝,病逝于长安。
元结是一位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政治家。他就任道州刺史之前,当地的少数民族“西原夷”曾举行暴动,攻破郡城。元结到任后,实行救困苏民之政,流亡的人闻风而归者万余家,“夷军”也为之感动,不再进攻道州。当时唐王朝因连年战乱,军费浩繁,征敛苛重。元结目睹人民“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舂陵行》)的情况,甘冒抗命之罪,蠲免百姓的赋税和市杂物13万缗,又奏免租庸10余万缗。他任容州都督时,也能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性。天宝五载写作的《闵荒诗》借隋炀帝亡国的历史教训规讽时政:“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忻提矛。”其后,《系乐府十二首》中《贱士吟》《贫妇词》《去乡悲》《农臣怨》诸篇,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更有代表性的是在道州任上写作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当时人民饥寒交迫,挣扎于死亡的边缘,而皇家征敛却变本加厉,有增无减。元结对这种现象深感愤慨:“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愤怒地斥责:“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种耿直的态度,深受杜甫赞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序中说:“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诗中又有“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之句,对元结的诗才也极为推崇。
元结继承《诗经》、乐府传统,追求讽喻之道,主张作诗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认为文学应当“道达情性”(《刘侍御月夜寓会诗序》),起“救时劝俗”(《文编序》)的作用。他的诗歌不但内容富有现实性,而且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的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杜甫称赞其《舂陵行》有“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同元使君舂陵行》);清代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摹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卷三)对元结诗的艺术性历来有不同看法,如吴乔、翁方纲等,都曾批评元结的诗过于质直。
颜真卿所书记载元结生平事迹的碑铭(河南鲁山存)
元结的散文,不少作品以“危苦激切”为主(李商隐《元结文集后序》),充满“愤世”与“忧世”之情,特别是那些杂文体的散文,值得重视。如《寱论》《丐论》《处规》《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自述》《订古》《七不如》等篇,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嫉俗、忧道悯人,具有揭破人间诈伪、鞭挞黑暗现实的战斗功能。他的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元结的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也都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其山水散文如《右溪记》《菊圃记》等意蕴深远,吴汝纶认为“实开子厚先声”(《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唐代裴敬论及当时文学时,把元结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其后论家又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甚至说他早于韩愈50年就已经“为古学于举世不为之日”(章学诚《元次山集书后》),是符合事实的。
元结著作据古籍著录,有《异录》《元子》《文编》《猗玗子》《浪说》《漫记》等,均已亡佚。现存的集子已非原编。其常见者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10卷,附“拾遗”及“补”,不计卷。今有石竹山房翻印孙望校点《元次山集》,即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所编诗选《箧中集》,有一定影响。今人聂文郁有《元结诗解》。
事迹见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和《新唐书》本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孙望出版有《元次山年谱》,考订甚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