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晁错 :

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时师从轵城(今河南济源南)的张恢先学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术。汉文帝二年(前178)十二月,选贤良方正,因通晓文献典故,为太常掌故。汉文帝此时欲求天下治《尚书》学者,遂遣晁错往齐师从伏生受《尚书》学。回来后诏为太子舍人,又迁博士,后上《太子知术数疏》,得汉文帝赞赏,拜太子家令,太子称其“智囊”。

四年,匈奴自高后以来第三次侵汉,晁错上《言兵事》疏,分析汉匈长短异势,用兵择将以戒匈奴之事,得到汉文帝嘉奖。十一年,晁错上《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疏》和《贵粟疏》(史称《论贵粟疏》),主张“以粟为赏罚”“入粟拜爵”,又建议“募民徙塞下”,使天下人入粟于边疆,以受爵免罪,安于边防,以备匈奴。汉文帝纳其议,并减免田租。十五年九月,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其时贾谊已死,晁错是在选百余人中最为高第的,由此迁为中大夫。晁错后向汉文帝上谏削诸侯,又议法令有可更改者,但汉文帝并不完全采纳,而太子(汉景帝)则对其计策十分赞赏。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为内史,常与汉景帝密事,幸倾九卿,并更定了诸多法令,引起丞相申屠嘉等人的反对和怨恨。汉景帝二年(前155),迁御史大夫。三年冬,汉景帝因晁错谏连削吴、楚、赵、胶西诸郡。吴楚等以“清君侧”为名发起兵变叛乱。汉景帝在曾任吴国相的爰盎的谗言下腰斩晁错于长安。

据《汉书·艺文志》载,晁错有文31篇,列入法家类,与本传“书凡三十篇”之数差一,但多数已不存,现存的是他写给皇帝的几篇奏疏。主要有《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疏》和《论贵粟疏》,其议论切实中肯,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作者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匡正时弊的政治热情。其“贵粟论”和“入粟于边”的政策,为景、武两帝时期国富民足和安定边疆奠定了基础。

清人马国翰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晁错集》,今人有《晁错传注》(1976)。

为您推荐

田王孙

田王孙 : 砀(今河南永城芒山镇)人。田王孙学《易》于同郡的丁宽,约于汉武帝后期至汉昭帝时为博士,是《汉书》记载的第一位《易》学博士。《汉书·儒林传》载“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

焦延寿

焦延寿 : 梁国睢阳(今属河南商丘)人,一说甘肃天水人。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受到梁敬王的赏识,资助其学习。汉昭帝时,被举荐为小黄(今河南兰考)令。为政清廉,颇有政绩,“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为民所留,“诏增秩留任”,..

费直

费直 : 东莱(今山东莱州)人。官至单父(今山东单县)令。长于卜筮,无《易经》章句传世,以《彖》《象》《系辞》诸传解说上下经,开训诂学史上以传附经的先河,“乃义疏之祖”(徐芹庭《易经研究》)。费直传授的《易..

戴德

赵晔

赵晔 : 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赵晔曾为县吏,因耻为奉迎之事,乃弃车马而去。至犍为资中,诣蜀中大儒杜抚受《韩诗》,积学20余年而不还家,至杜抚卒而归,其学至精。后州召补从事,不就。卒于家。著有《吴越春秋..

李寻

李寻 : 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善说阴阳灾异,治《尚书》,与张孺、郑宽中同师同县人张山拊。郑宽中等守师法教授,李寻独好《洪范》灾异,又学天文、月令、阴阳。事丞相翟方进,翟方进亦善为星历,除李寻为吏。汉哀..

安丘望之

安丘望之 : 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少治《老子》,恬静不求仕宦。曾拒绝汉成帝的召见,汉成帝由此更加欣赏其道德深重,以为宗师。安丘望之不以此为高,常于民间为巫医治人,著《老子章句》,为安丘之学。耿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