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钧衡

    戴钧衡 :

安徽桐城人。少时聪慧绝伦,才华早具,尤敏于文。26岁恃才自负,刻印自编的《蓉洲初集》广传文友。次年持此书谒见方东树,先生赠《昭昧詹言》,读之,羞愧少作。遂归其门下,潜心问学,诗文之风为之一变。道光二十九年(1849),36岁赴南京乡试,中举人。此后,数以诗文谒见曾国藩、吕贤基、陈庆镛、罗惇衍等京城显宦,相晤甚欢,得其赏识。后逢太平天国起事,与友人积极谋划团练,筹饷万金,邀结“义民”,图保乡里。咸丰五年(1855),其妻儿死于兵厄;戴钧衡亦因长年奔波战事,身染疾病,得讯痛愤,竟呕血而死,时年43岁。葬于孔城镇红庙村丁家冲。曾国藩为题墓碑“大清举人戴君存庄之墓”。《清史稿》有传。

戴钧衡师事方东树日久,深得桐城派要旨,以继承桐城派文统为己任。曾国藩于《欧阳生文集序》推许他曰:“在桐城者有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嬗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亦给予较高评述:戴钧衡“师事方东树最久,受古文法,锐志文学,精力绝人,求之宋五子书以明其理,求之经以裕其学,求之史以广其识,诗文经学,卓然可表见于世,犹自谓其文理不能征诸实,神不能运于空,气不能浑于内,味不能余于外,自以生方苞、刘大櫆、姚鼐之乡,不敢不以古文自任”,“其诗格调高远,音节宏亮,跌宕纵横,瓣香太白。”《清史列传·文苑传》则云:戴钧衡“所为文,以才气胜。其始尚才华,继好伦理及事之有关实用者。后遭丧乱,益喜为感时论事,表彰忠义节烈之文”。

概其一生,有两件大事值得褒举。①整理桐乡前贤遗著。戴钧衡不仅与苏悖元重订《望溪文集》、与方存之选编《桐城文录》、与文汉光选编《古桐乡诗选》,而且甘冒清廷大忌,搜集、整理戴名世遗篇,汇编为《潜虚先生文集》。经过他的整理选辑,桐城派先贤大量的诗文作品及文献得以流传后世,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②创办桐乡书院。戴钧衡深知教育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教化兴而后人心明,人心明而后风俗厚”(戴钧衡《草茅一得》)。道光二十年(1840),他与友人文聚奎、程恩绥等倡议募捐创建桐乡书院;并任桐乡书院主讲,历时13年之久,致力于桑梓教育事业。所撰《桐乡书院志》和《桐乡书院四议》,广受称誉,后者亦载入《皇朝政典类纂》。对此,清廷褒扬有加,曾谕令全国书院以桐乡书院为范,参考其教学与管理。戴钧衡此举,不仅将桐城派注重经世实用之学的特征化为具体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为家乡文化发展,为桐城派文脉传承,培育了诸多弟子。

戴钧衡著作传世的有《蓉洲初集》《味经山馆诗钞》《味经山馆遗诗》《味经山馆诗文钞》《草茅一得》《草茅续得》《味经山馆遗文》及书信集《味经山馆尺牍》等。

为您推荐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 : 任访秋著。1982年成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著者从近代中国文坛中选择了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黄遵宪、章太炎、苏曼殊、刘师培、王国维、林..

《天演论序》

《天演论序》 : 作者吴汝纶。光绪二十三年(1897)初,吴汝纶得读严复所译T.H.赫胥黎之《天演论》手稿,应其所请,于次年初撰成《天演论序》。文章开篇阐明“天演论”旨要——藉新“人治”以存国族,肯定赫胥黎..

《强学会序》

《强学会序》 : 作者康有为。原载《强学报》创刊号,署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版,亦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此文撰成于九月;京师强学会的成立在十一月,当时康有为已经离开北京。《京师强..

《中国近代文学史稿》

萧穆

萧穆 : 安徽桐城人。家贫务农,无暇求学,然其性喜读书,常常潜入私塾听课,询章问句。稍长,求教于名贤。得刘大櫆《唐宋八家文选》,熟读其文及刘氏批注,始悟得古文义法。萧穆初受业于朱道文,读经史,致力于古文。..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 : 作者梁启超。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往日本,于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办旬刊《清议报》。光绪二十六年(1900),《少年中国说》载于此刊第35册。署名任公。后收入《..

《文苑谈往》

《文苑谈往》 : 杨世骥著。中华书局1945年推出的“新中华丛书”之一种,1946年再版。收录著者发表在《新中华》和《说文月刊》上的文章40余篇,涉及近代诗词、戏曲、小说、翻译文学、政论文等领域,隐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