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稿》 :
复旦大学中文系1956级中国近代文学史编写小组编著,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编著而成,贯彻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基本指针,将近代文学定性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学,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作为贯穿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主线,以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方法,将新的文学形式(包括语言)的形成与出现当作进步的文学潮流;反之则属于逆流。
此书将中国近代文学史分为4个时期。从鸦片战争(1840)到甲午战争(1894)前后为第1时期,以龚自珍、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太平天国文学、进步知识分子与散文变革、两种倾向的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都是逆流,只有《七侠五义》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反帝反封建的民间文学为主线。从甲午战争到同盟会成立(1905)以前为第2时期,诗界以“诗界革命”和新派诗为主流,以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蒋智由等为代表诗人,以同光体为逆流;文界以改良运动中的新体散文为主流,以康、谭、梁为代表作家,另设专节描述晚清白话文运动和此期的民间文学;小说界以新的小说理论、四大谴责小说、翻译小说为主线。从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1911)为第3时期,以章炳麟、陈天华、秋瑾、邹容、黄小配、吴梅、曾朴和南社诗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为革命派代表作家,设专节叙述王国维和鲁迅的文学思想,以及京剧的改革与话剧的开始。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1919)为第4时期,以为此期为政治上的反动和文学上的低潮期,鸳鸯蝴蝶派小说、黑幕小说、武侠小说等均为小说中的逆流,《新青年》问世后,辛亥革命以后的文学在经过了一个时期的沉寂之后,出现了新的局面,成为中国文学从近代文学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学的转变时期。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中国近代文学断代史,此书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学科奠基作用;其绝对化的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文学观和简单化的阶级史观,则暴露出近代文学学科在独立之初便存在的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