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毛诗序》认为是歌唱“后妃之德”的作品,接着阐述其理由说:“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种说法影响最大。也有研究者认为是民间男女的爱情恋歌,如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说:“窃谓风者,皆采自民间者也。”“此诗盖周邑之咏初昏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以今日视角考察其文本:君子、淑女,非平民称谓;琴瑟、钟鼓,非平民可用,所以诗虽不专歌文王后妃,但叙古代贵族婚姻无疑。
全诗是诗人想象之辞,并非当事人所作。第一章由雎鸠雌雄在水中洲渚上相互鸣和,引发诗人对于窈窕女子匹配君子的联想;第二章由采摘荇菜联想到君子希望求得淑女;第三章表现了君子未得到淑女而辗转不寐的状态;第四、五章叙说希望通过琴瑟接近淑女,通过钟鼓取悦淑女。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善于想象,摹情绘景的特点。明人戴君恩《读风臆评》曰:“诗之妙全在翻空见奇。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即翻出未得时一段,写出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作实境,便是梦中说梦。”“阵局绝妙!分明指点后人作赋法。”
诗的用词也很有特点。窈窕,为联绵词,实形容淑女之姿态,《楚辞·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李斯《谏逐客书》曰“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又《后汉书·列女曹氏叔妻》有“出则窈窕作态”;《陈风·月出》“舒窈纠兮”,《毛传》曰:“窈纠,舒之姿也。”窈纠、窈窕,一声之转。皆可证。较之汉人性行之说为生动而传神。又诗中三写取荇菜,其中“流”,《毛传》曰:“求也。”“芼”,《毛传》曰:“择也。”或证据不足,或解释笼统,郭晋稀《诗经蠡测》以为流、捞一声之转;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摸、芼双声通借,动词的更替不仅因为叶韵需要,也写出水中采取荇菜之不同细节。
此诗曾在周代贵族生活中普遍使用,正如《毛诗序》所言“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即在当时一些重要的社交场所,作为行礼的乐歌。《论语》中孔子也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中“乐”当指诗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哀”当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对诗作情绪表达能做到中和节制的肯定。也可以看出,汉以前人对于此诗的重视,但这并不是从诗歌的艺术方面考虑的,主要是它的政治教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