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儒家著作。战国孟轲及其门人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谓孟子游说齐、宋、滕、魏等诸侯国君,不成,乃“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书中亦有孟子卒后门人所述。孟子晚年退居讲学。全书大旨是“仁义”,主张行“仁政”、讲“王道”,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论”。其文以雄辩著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词锋犀利。如《滕文公》下篇站在维护儒家学说立场,对杨朱、墨翟之言的抨击“其锋不可犯”(苏洵语)。同时,在记述孟子主张、论辩时,常深入分析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善用一连串排偶句式,层层进逼,使论辩获胜,如《梁惠王》上篇“齐桓晋文之事”章。又善用譬喻说明道理,汉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孟子章句》),如传诵至今之“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等。此书发展了《论语》语录体特点,由短篇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后世贾谊、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散文名家都深受其影响。另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充实之为美”等论点,对我国文学批评有重大影响。现存注本有汉赵岐《孟子章句》、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今人注本有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