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体新诗 :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歌谣,这是中国现代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端。民歌和歌谣富有地域风味的抒情特色,还有清新自然的语言,是新诗探索者比较看重的文化资源和艺术形式,对诗人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文学革命倡导白话和自由新诗写作,强调文学的平民色彩,于是,从民间收集民歌、故事和歌谣,成为建立新文化的重要方向和重要资源。
最早注意歌谣的是周作人。1914年周作人开始征集绍兴儿歌童话,研究中外歌谣。俞平伯对这些民间文艺形式表现出浓厚兴趣,试图在新诗创作中汲取歌谣的营养。刘大白写了许多关于农村与农民的诗,有些歌谣体则流传甚广,代表者之一即《卖布谣》。贺敬之的《回延安》、闻捷的《天山牧歌》等也都是中国新诗创作中借鉴民歌体的优秀之作。新文学开拓中歌谣专门研究滥觞于周作人,后来朱自清借助周作人和五四歌谣研究的资料在清华专门开设了研究“歌谣”的课程。从学术开拓而言,钟敬文进行白话新文学创作,是民间文艺(包括歌谣)研究的集大成者。此外,歌谣中的方言可以将本区域状物抒怀的表现方式、情感体验方式、思维习惯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各具风味与美感,这对后来的歌谣体新诗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新诗从歌谣那里获得了许多创作上的启示,如复沓、比兴的艺术手法,如素朴、明朗的美学风格,如真挚、纯正的现实精神, 如顺耳流畅的语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