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派

格调派 : 形成于清乾隆初的诗流派,以著名诗人沈德潜为主要代表,其名称因沈德潜宗尚“格调说”而来。所谓“格调”即是指诗歌的“体格声调”。早在明代,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就以“格调”为指归。沈德潜的学古主张与明七子如同一辙,他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古诗源序》),而“宋元流于卑靡”(《唐诗别裁集凡例》),故作诗当以盛唐为宗,学习其句法格律,模拟其声音气象。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明确地强调文学的政治功用,力主诗歌创作应以“忠孝悱恻”、“温柔敦厚”为原则。这些诗学主张,非常符合帝王的愿望,清高宗曾作序称赞他的诗歌“远陶铸乎李、杜,而近伯仲乎高、王矣”。因此沈德潜在当时文坛享誉甚高,影响很大,“海内之士尊若山斗,奉为圭臬,翕然无异词”(王豫《群雅集》)。其实,他的诗作缺乏创造性,身后受到许多人的批评。朱庭珍称其“所为诗平正而乏精警,有规格法度而少真气,袭盛唐之面目,绝无出奇生新、略加变化处”(《筱园诗话》)。总之,沈德潜及格调派诗人在思想上、艺术上比较保守,对清代诗歌的发展并未起促进作用。这一派诗人主要以沈德潜门下王鸣盛、王昶、钱大昕、曹仁虎、赵文哲、吴泰来、黄文莲为主,沈德潜曾刊为《吴中七子集》。此外,杜依中、张文光、赵进美、顾大申、褚廷璋、张熙纯、朱彭等也皆以“格调”为宗。

为您推荐

吴中七子

吴中七子 : 指清乾隆朝吴中诗人王昶、王鸣盛、曹仁虎、赵文哲、吴泰来、钱大昕、黄文莲。七人时相唱和,交往甚密,因沈德潜选《吴中七子诗选》行世而得名。七人均从沈氏学诗,诗学观点亦与之相同,然成就与影响则..

姚门四杰

姚门四杰 : 指清桐城派文学家姚鼐门下四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刘开或作姚莹。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综合诸家论述谓梅曾亮“师事姚鼐,受古文法,裒然居‘姚门四杰’之首”;管同“师事(姚鼐)最久,..

诗界革命派

诗界革命派 : 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诗流派,以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其名称由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而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1899年12月20日),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由..

汉魏六朝派

桐城诗派

桐城诗派 : 与“桐城文派”相对应的诗流派。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以桐城姚鼐为主要代表。姚莹序《桐旧集》称:“窃尝论之,自齐蓉川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康熙中,潘木厓先生是..

西昆派

西昆派 : 形成于清光绪末年的诗流派,以李希圣、曾广钧、曹元忠、张鸿等为主要代表。该派专以李商隐为宗,与宋初西昆体相仿佛,故名。在清代最早提倡李商隐的是钱谦益。但钱以“转学多师”为原则,学古面较广。其..

唐宋兼采派

唐宋兼采派 : 或称河北派。形成于清同治、光绪间的诗流派,以河北张之洞为领袖。汪国垣称“近代河北诗家,以南皮张之洞、丰润张佩纶、胶州柯劭忞三家为领袖,而张祖继、纪钜维、王懿荣、李葆恂、李刚己、王树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