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②

京派 : 现代作家流派。是指20年代末期以后,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文坛上的作家群体。最初,京派是指滞留在北方而又没有参加“左联”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作家,后指围绕着《骆驼草》等刊物形成的松散作家群体。沈从文、杨振声于1933年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北方文坛的重要场地,联络了当时在京、津读书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萧乾、林庚、芦焚等一批青年作家。《文学季刊》1934年1月在京创刊,进一步促成了京派的形成。李健吾、朱光潜和梁宗岱等人的陆续回国,又扩充了京派的力量。到1937年5月,朱光潜在京主编的《文学杂志》,聚集了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芦焚、林徽因和萧乾等作家,形成了比较整齐的群体。但他们并不是严格的文学社团,其成员多为学者型作家,他们的人生目标与艺术追求比较接近,在政治上企望保持不偏不倚的中间态度,在艺术上追求纯文学,对左翼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商业化的文学观也十分鄙薄。抗战时期,成员纷纷离散,京派解体。

为您推荐

京派

京派 : 1933~1934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京派”“海派”之争,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论穆时英》《新文人与新文学》等一系列文章中,批评一些上海文人“名士才情”“商业竞卖..